央视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不经意变化,历史性转折——来自“菜篮子”工程的报道  
07月24日 11:06

    改革开放的中国创下了许多世界纪录。

    这却是一项让老百姓从自家餐桌变化中体会尤深的纪录:中国年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311公斤,远远超过世界人均105公斤的水平。

    这一领先的纪录得益于1988年以来实施的“菜篮子”工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仿佛不经意间,老百姓的餐桌上发生着变化:广大北方居民冬日餐桌上当家的“萝卜、白菜、土豆”这“三件宝”走入了渐行渐远的历史;农贸菜市场映入眼帘的是“鸡、鸭、鱼、虾、猪、牛、羊”应有尽有的新鲜禽肉和“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纷呈的新鲜蔬菜。

    从长期短缺、品种单调,到供求基本平衡、品种丰富多样──我国“菜篮子”产品的供给在十多年间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这转折,发生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环境下;这转折,出现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之际;这转折,是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长期短缺到供求平衡

    排长队购买冬储大白菜──这曾是许多北方城镇初冬时节的街景。

    那年月,别说花样繁多的蔬菜,连肉、蛋、奶都是“高档食品”,犹如“王谢堂前燕”,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水果等主要鲜活农产品的供需矛盾愈发突出。

    百姓盘中餐,情系中南海。“菜篮子”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1988年5月,“菜篮子工程”开始实施。我国从此开始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用系统工程的办法,将产、销通盘考虑,解决副食品供应紧张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此后,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菜篮子”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要求各大中城市要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发展副食品生产,保证市场供应。国务院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和部署菜篮子工作,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菜篮子工程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以及“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实行,推动了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在资金投入和基地建设方面,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格局;在市场体系建设和培育方面,形成了以集贸市场和零售商业为基础、批发市场为中心的“菜篮子”市场体系;在政府宏观调控方面,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各地建立了“菜篮子”产品生产发展基金和副食品风险调节基金,充分发挥政府在组织、管理、综合、平衡、适时调节等方面的功能。

    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大提高,为“菜篮子”生产、流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给“菜篮子工程”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改革给“菜篮子”建设注入了动力,“菜篮子”建设也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农村经济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菜篮子”产品统购包销、低价供应的制度得到改革,产品价格随行就市,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民可以按照价格信号自主发展多种经营,这就为“菜篮子”产品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菜篮子”产品流通形成国有、集体、个体多渠道竞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一大批种养专业户、个体运销户、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在“菜篮子”流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菜篮子”市场体系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全国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已发展到4000多家,作为连接生产和销售的中心地位已经确立,各地越来越重视发挥批发市场的信息导向和产品集散作用。

    如今,全国“菜篮子”产品的产销运行已实现了市场化,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

    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的十四年间,是我国城乡居民饮食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这十四年,在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同时,我国蔬菜、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和水果等六大类鲜活农产品的产量以年均7%到13%的速度增长。

    丰富充足的“菜篮子”,使城乡居民食品消费质量明显提高,营养结构得到较大改善。2000年人均消费口粮206公斤,蔬菜110公斤,食用植物油8.2公斤,食糖7.0公斤,肉类25.3公斤,蛋类11.8公斤,奶类5.5公斤,水产品11.7公斤,大部分超过国际平均消费水平。

    把千家万户的菜园子链接成大产业

    丰富多彩的“菜篮子”,把农民千家万户的菜园子推向了市场,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带出了一个大产业。

    十多年来,“菜篮子”产品的生产供应从以城市郊区为主转变为城郊与农区并举,农区发展“菜篮子”产销势头持续高涨,日益成为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我国蔬菜生产已基本摆脱了“农家菜园”的布局结构,形成区域化大规模生产基地格局,并与日益成熟的全国蔬菜大市场相衔接。

    在市场无形之手的调节下,蔬菜生产的投资主体、经营形式也由单一转向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生产者、经营者、企业集团甚至外资参与到“菜篮子”产销中来,使“菜篮子”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

    统计表明,目前,我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334.7万公顷,总产量4.05亿吨,每年的蔬菜生产总值约2800亿元,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居第二位。

    与此同时,蔬菜生产的技术含量快速提高。十多年前,寿光人率先实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种植技术,使蔬菜冬天生产成为现实。如今,在广大北方菜区,节能型日光温室工程在大范围内推广;在南方菜区,每年遮阳网设备的应用量日益扩大;在城市郊区,标准化菜田面积占到总量的一半左右。全国蔬菜杂交优势品种的应用率已达95%。

    在有“中国第一号菜篮子”之称的山东寿光,无土栽培、音乐培植、气体肥料、磁化水滴灌等蔬菜种植的最新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太空椒、扁桃南瓜、小粒西红柿、彩色茄子等最新瓜菜品种应有尽有。

    随着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和规模化、区域化、设施化程度越来越高,蔬菜产业的“链条”也不断向前后延伸:一头向农民的田间地头延伸,促使农民生产高附加值的品种;一头向分选、包装、初级加工、储藏保鲜等产后环节扩展,增加了农民增收的环节。

    “菜篮子”产业向纵深发展,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不少地区,“菜篮子”产业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目前,“菜篮子”产品的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贡献份额占到三分之一,很多农民靠发展“菜篮子”脱贫致富。

    ——黑龙江省通过大力发展“菜篮子”产业,实现了总量供给有余、上市均衡、市场繁荣,从根本上扭转了“菜篮子”产品长期短缺的状况,由菜篮子产品调入大省变成了调出大省,“菜篮子”产品销往全国27个省份。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天津市“菜篮子”产业在自身结构调整过程中,逐步向生产、生态、生活休闲型转化,各种形式的绿色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素质教育农业不断涌现和发展,“菜篮子”已成为都市型农业的主导产业,在优化农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安徽2001年农民人均“菜篮子”产业收入859.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5%,和县、明光等县市,“菜篮子”产业的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20%到40%,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柱。

    ——在全国最大的“菜篮子”生产基地山东,瓜菜、果品、畜禽、水产成为全省农村最具活力的四大支柱产业……

    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项目建设,各地“菜篮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进程也得到加快发展。安徽省已初步形成了市郊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沿淮淮北秋冬茬、早春茬棚室菜生产基地,沿江反季节菜生产基地,皖南、皖西高山菜及食用菌生产基地,黄淮菜区及城郊食用菌生产基地。畜牧业初步形成了淮北地区草食家畜、江淮地区猪鸡、沿江水禽、皖西白鹅、宣城三黄鸡和城郊现代化奶蛋业六大产业带。

    据统计,目前全国蔬菜、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和水果等六种“菜篮子”产品的产值,已占整个农业产值的52%左右。2002年第一季度,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82元,同比实际增长7.2%。其中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养殖业等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更值一提的是,中国农民生产的水产品、畜产品和蔬菜水果现也漂洋过海。去年这三类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00亿美元。

    城乡居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

    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菜篮子”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吃饱到好吃,需求层次表现出多样化。人们更加注重“菜篮子”产品的多样性、优质化和卫生、安全。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对蔬菜生产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近些年来,食品质量和卫生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许多人抱怨说,黄瓜没有了过去的清香,西红柿失去了往日甜美,大棚菜和反季节瓜果繁荣了市场,可是口感很差,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产品超常生长……

    另一方面,毒大米、注水肉、农药菜、激素果,甚至欧洲的疯牛病、二恶英、口蹄疫以及转基因产品可能产生的潜在危害等不安全因素让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仅仅拥有一个丰足的“菜篮子”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安全、放心的“菜篮子”。

    供给的持续增长使得“菜篮子”产品在实现总量平衡的同时,部分地区也出现了相对过剩的情况,出现买方市场,于是不断有“水果烂市”、“蔬菜烂田”、“牛奶喂猪”等极端现象的出现。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初显丰足的“菜篮子”又面临令人担忧的新难题。

    去年4月,农业部启动旨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净化“菜篮子”的专项工作:“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这项计划将京、津、沪和深圳四市确定为试点城市,其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农产品特别是“菜篮子”产品的质量安全为中心,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督检测检验体系、认证体系、执法体系、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为重点,对农产品实施有力的质量安全控制,推动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这项计划提出力争用5至8年的时间,在全国城乡全面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使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状况明显改善,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重金属、激素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主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全部按标准组织生产,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标准或待业标准要求,部分产品接近或达到国外同类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名牌农产品。

    从去年7月到今年4月,农业部对这四个试点城市共进行了5次定点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京、津、沪、深四市蔬菜农药残留和生猪产品“瘦肉精”污染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被抽检的373个蔬菜样品按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不合格率为2.3%。

    此外,由国家经贸委等八部门联合实施的“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的“三绿工程”正向纵深开展。它以市场准入为抓手,以建立加工、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为手段提升食品安全的工作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多来,上海、福建、大连、青岛等16个地方政府投入配备卫生质量检测设施资金3.3亿元,企业投入配套资金3.4亿元,目前配备卫生质量检测设备的批发市场231家,占批发市场总量的81%。目前青岛市已建成了以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定点屠宰加工厂自检为主体,以政府抽检为手段的三级检测网络,市政府向市民公开承诺:猪肉没有“瘦肉精”。

    近两年来,为保障食品卫生质量安全,全国一部分大中城市已实现了马路市场退路进厅,集贸市场超市化的趋势明显,连锁经营、冷链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迅速发展。一部分食品经营企业应用现代技术加强了食品质量管理,完善了食品进货索证制度、商品台账和经营者商品卫生质量跟踪系统。

    各省市也大力开辟“绿色通道”,配备鲜活食品专用运输车辆和设备,实行保鲜运输和冷链运输,减少了运输损耗,防止了流通环节鲜活食品的二次污染。上海、天津、海南等8个地区开辟了12条省际间绿色通道,18条省市内绿色通道。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三绿工程”的实施,让广大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

    作为“菜篮子”产品生产主体的广大农民为适应居民饮食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和对卫生安全的突出需求,加大了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突出发展品质优良、品种多样的绿色农产品。一大批新品种被引进和开发出来,樱桃番茄、迷你黄瓜、各色彩椒、抱子甘兰、球茎茴香等新奇特菜越来越多地走上人们的餐桌,绿色食品成为人们的新宠。

    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绿色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左右,但是这项产业已经显示出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几天召开的全国菜篮子工作会议提出了新阶段“菜篮子”工作的任务:以保障“菜篮子”产品长期稳定供给为目标,以提高“菜篮子”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为核心,加快实现由比较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保证卫生和安全转变,真正让城乡居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逐步实现由阶段性供求平衡向建立长期稳定供给机制转变,让城乡居民长期吃上“放心菜”、“放心肉”,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人们相信,在各级政府和广大生产者、经营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下,新阶段的“菜篮子工程”,必将能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再写新的篇章。老百姓手中的“菜篮子”必将更加丰盛,更加色彩斑澜。



责编:晓星 来源:新华社


相关新闻
温家宝在全国“菜篮子”工作会议上讲话 (07月23日 20:38)
“净化菜篮子”成为各地“菜篮子工程”中心任务(07月24日 10:36)
“菜篮子“工程大事记(07月24日 10:38)
温家宝参加全国“菜篮子”工作会议(07月23日 20:48)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