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新思路 新突破 新局面——浙江推进城市化  
06月11日 17:23

    “浙江现象”正在吸引世界的眼球。世纪之交,这个资源小省活力迸发快速崛起。2001年实现GDP6700亿元,比1998年增长34.9%;财政收入856亿元,比1998年翻了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10456元和4582元,比1998年增长33.5%和21.7%。今年1到4月,浙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居沿海省市前列。纷至沓来的参观研究者从“体制结构、专业市场、政府推动、文化底蕴”等视角,解释浙江发展之谜。记者采访发现,城市化是一个迄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但正在对浙江发展发挥关键作用的强大引擎。

    新的思路

    走马浙江,禁不住感慨:浙江人真富。驱车沪杭甬高速公路,两边的农民别墅瓷砖黛瓦,方冠尖顶,三四层、五六层,鳞次栉比。论硬件设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村比也不逊色。当地农民介绍,改革开放20多年来,杭嘉湖平原上的农民住宅已经盖到“第四代”,眼下正在向第五代迈进。

    面对“田野上的建筑繁荣”,4年前,刚刚调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张德江深入城乡调研,提出尖锐批评:“走了一村又一镇,村村像城镇;走了一镇又一村,镇镇像农村”。浙江是一个“七山一水二份田”的省份。散落城乡的住宅、厂房,浪费掉多少土地、环境资源?人们不能不思索浙江农村的未来走向?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顺利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如何实现“从小康到基本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一次意义更加深远的历史变革。1998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浙江农业农村工作时,要求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浙江发展实际,1998年召开的省第十次党代会制定“2020年全省提前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的奋斗目标,作出 “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化”的果断决策。

    浙江省的决策层看到:1998年浙江乡镇工业产值、利润在全国夺冠之时,仍有两个重要经济指标凸现浙江的差距:其一,城市化进程落后于江苏、山东、广东等省份,城乡二元结构格局依旧;其二,第三产业增幅缓慢,总量落后于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恰恰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如何克服差距?大力推进城市化,探索发展新路。省委、省政府清醒地看到,固化城乡壁垒,鼓励农民“离土不离乡”,发展乡村工业,是一条铺摊子、浪费资源的粗放发展路径。在广大农民完成小康建设、迈向现代化目标的发展阶段,浙江再不能延续数量扩张的粗放增长方式。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要素资源不断向城市积聚的历程。美国、日本的大都市区就聚集了全国80%的人口。浙江必须走以质量提升为主的集约型发展道路。基于此,4年前的省第十次党代会上,“加速推进城市化”成为浙江动员全省人民“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战略”。

    新的突破

    城市化大幕初启,一个现实难题考验浙江的智慧: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都是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浙江是抓“大”,持“中”,还是拣“小”?

    “着眼浙江实际,大中小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作出部署:“杭州、宁波、温州突出龙头地位向特大城市发展;绍兴、嘉兴、金华等地级市向大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迈进;24个县级市努力建设中等城市。实力较强的县要创造条件,争取成为中小城市”。“同时,高度重视中心镇、中心村的发展”。

    目标一经确立,浙江不断用改革的举措破解难题:报经国务院批准,丽水实施撤地设市,大力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萧山、余杭撤市设区,融入杭州,一举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空间问题;嘉兴、绍兴、金华调整区划,勾画大城市雏形。

    推进城市化,资金要素如何解决?改革投融资体制,经营城市。各地将城市土地资源、公用设施资源推向市场,面向社会筹集城市建设资金。杭州实行土地、水权、客运营运线路等稀缺资源有尝招标拍卖,广泛吸纳城市建设资金,仅土地招标拍卖一项筹集数十亿元。

    环境和文化是城市的容颜灵魂。追求美化环境、延续文脉与营造现代城市的协调统一成为决策、建设者的共识。天堂杭州实施“跨江发展,旅游西进”战略过程中,突出西湖核心景区建设,重修钱王祠、雷峰塔,大力保护挖掘传统文化;兴建西湖文化广场,杭州大剧院,致力弘扬现代文化。宁波、温州等市,保护开发兼顾,使得急剧长高的城市凸现文化内涵,洋溢现代气息。

    创办各类园区,加快城市产业集聚。浙江抓住城市化机遇,制定配套政策,大力规划兴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教园区、特色工业园区和居民小区,引导企业和产业集聚发展,把产业升级和城市化有机结合,推动全省经济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金华市加快园区建设,2001年,园区基础设施投入20亿元,新进区企业超过1000家,销售产值113亿元。省里 规划建设的5大高教园区和浙大新校区,占地3.7万余亩,已投资55亿元,校舍竣工面积176万平方米,进区学校19所,在校学生5.5人。全省现有8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5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100个省级特色工业圆区和100个乡镇工业专业区,基本结束新办企业分散布点的状况。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政策体制壁垒,是浙江城市化的惊天突破。各地大胆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构筑农民进城的绿色通道。去年春天,浙江率先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部分地区试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破天荒拓宽了劳动力自由流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渠道;8月,省政府制定出台“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进一步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省城乡有26.8万人享受了低保救助。长期束缚农民、歧视农民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刚性不再,农转非成为浩荡春朝。义乌创造性地建立“本地人口城镇化,外地人口本地化”的新型户籍制度,以“一户一宅”为原则,允许农户拿农村占用的合法宅基地按一定比例置换城镇建房用地,或在指定规划区域内购买水平套房。1年多来,已吸收农民、外来人口1.1万人进城落户。温岭市实行以固定住所、稳定收入为依据的落户标准,集聚近6万人落户城镇。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二、三产业,成为新市民。

    经过全省上下的努力,浙江城市化水平由1998年的36%提高到去年的42%,年均提高2%,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98年的977.8平方公里,扩大到去年的1499平方公里,年均增长15.3%。

    新的局面

    出绍兴县城柯桥,跨过古老的运河,举目眺望,碧蓝的天幕下,一处粉强黛瓦的徽派建筑闪入眼帘。这就是被专家成为“乡村城市化新模式”的新未庄。步入小区,街巷纵横,一色新楼。弯弯曲曲的清澈小河,石头垒岸,垂柳拂堤,逶迤穿城而过。小区中央,一处江南园林,亭台楼阁,风帘翠幕,鸟语花香。谁能料到,这座新城的主人们,2年前还是散落在柯桥田野上的地道农民。县委书记徐纪平说,新未庄集聚了周围1000多个农户,建有公园、幼儿园、农贸市场、电力、电信、宽带网等公共设施,是一座“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基础设施资源共享”的农民新城。

    新未庄绝不是唯一的例证。城市化堪称浙江大地上正在上演的一幕激动人心的活剧。虽然这幕活剧的高潮仍在孕育,其现实效应已经足以让人惊叹。

    像幸福的新未庄人一样,3年多来,浙江有已有230多万农业人口“离土离乡”、“进城进镇”,转为非农人口。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52%。农民的减少,促进了农民增收。2001年,全省农民新增收入中83%来自非农产业。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不断增长。1998年以来,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累计达6922亿元。其中,城市交通、通信、防洪等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达3500亿元,年均增长25%;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增幅均超过两位数。最近4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其中城市建设投资的贡献率达18%。

    缘于各类工业园区、高教园区建设,上万家企业向城市集聚,逐步走出分散布点的粗放增长方式。城市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就业岗位大量增加。去年,浙江三产增幅首次超过二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33%增加到38.4%;三产就业人数首次超过二产,达906万人。

    城市成为充满活力经济增长极。全省县级市以上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经济的75%,财政收入和利税份额分别达到85%和90%。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面积仅占全省的5.5%,人口占13.8%,国内生产总值占32.3%,财政收入占39%。中小城市和中心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百强县中,浙江占22席。城市化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面对成绩,浙江的干部群众异常清醒。全省城市化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大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小城镇布局散,中心城市地位不突出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省委、省政府在5月中旬召开全省城市化会议,要求全省干部群众“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化。城市化要成为浙江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平台,承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的新高地,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纽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载体”。(鲍洪俊)



责编:扬国 来源:人民网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