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春风化雨润八闽 福建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见闻   
05月16日 16:49

    四月的福建,空气清新,阳光灿烂。记者踏着这无边的春色,深入福建山区的屏南、建瓯和闽南沿海的惠安、晋江、同安等县市的部分乡村,采访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

    无论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屏南县深山区,还是在先富起来的沿海侨乡,“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像温暖的春风,吹进了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心扉;像绵绵的春雨,滋润着八闽大地。所到之处,干部群众普遍反映,通过开展这次活动,干部的作风变了,群众的心气顺了,干群关系融洽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宽了,农民得到实惠了。

    玉山镇:“五送融情”解民忧

    4月10日上午,冒着潇潇春雨,越过崎岖山路,记者来到地处闽北深山区的建瓯市玉山镇敷锡村。村民詹娟丽家是这个村“五送融情”活动点,她腾出一间房作为活动室,镇村两级出钱订了许多报刊杂志,还配了一台电脑供村民上网,村里的农民科技夜校也设在这里。

    何谓“五送融情”?镇党委书记吴成发告诉记者:“就是送政策、法律、科技、信息、温暖。通过开展这项活动,转变干部工作作风。”

    1999年7月,玉山镇新一届党政班子到任后,通过调研发现: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下基层少、为民服务差的问题;干群关系紧张,村民集体上访时有发生;群众致富愿望强烈但门路不多,民主意识增强但法制意识淡薄。

    针对这些问题,镇党委、政府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五送融情”活动,他们在全镇68个自然村设立活动点,把镇里的干部全部下派到活动点任辅导员和宣传员,把政策法律、便民措施、农业实用技术和党的温暖送到农民家门口。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地处大山深处的玉山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玉山镇岭后村陈家山自然村农民吴德海去年种了2亩反季节蔬菜,连种两次都因蔬菜得病而失败。他没有想到,只捎了个口信到镇上,第二天农技人员就赶了30公里路为他家蔬菜“看病”来了。通过农技人员指点,吴德海才知道菜病是因为他家菜地土壤酸性过高所致。症结找到了,他第三次种植获得成功。

    屿头村:干部从“不得了”到“了不得”

    在惠安县洛阳镇屿头村,林元冰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干部没学‘三个代表’,快不得了了(指作风、态度差,办事不规矩、出格),现在学了‘三个代表’,又真是了不得(指干部作风转变,为民办事本事大)。”他进一步解释说,以前村里干部作风差,老百姓不满意,我们以为这“病”没法治了。没想到“三个代表”作用还真大,教育了干部,把干部和群众的距离拉近了。

    谈起村干部办的好事,老林更是如数家珍:“村里的水沟水渠自1964年以后就没有畅通过,一下雨全村污水横流,一些村民家中也灌进水,苦不堪言。去年村‘两委’为村民办实事,把水沟水渠弄通了。现在村里是路平、灯明、生活上水平。”

    屿头村是闽南著名侨村,侨胞、港澳同胞很多。已旅居香港40年的杨锦聪先生年年都回乡过年,他对村里的变化感触很深:过去我们很少向村里捐钱,因为信不过干部,怕被他们吃掉,即使捐也是捐给老人会。可去年以来我为村里的几个基金会捐了好多钱,因为我信任干部了,交给他们去运作我放心。

    他还说,过去海外乡亲回家乡后最怕上厕所,因为厕所太脏太乱太差,现在不怕了,村里建起了现代化的公厕;过去村里路很差,海外乡亲回来不穿好皮鞋,现在村里全是四通八达的水泥路;过去到村里办事难,找不到人,现在村干部固定时间办公,办事方便多了;过去村里没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可今年春节的一系列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卡拉OK比赛还请了厦门大学音乐系几位同学来参加,有水准。

    杨锦聪先生由衷地说:“从家乡的变化和干部的身上我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三个代表’,这样的‘三个代表’我拥护。”

    记者信步参观了屿头村,只见村民的小楼房规划齐整,村里新铺设的水泥路四通八达,新建的公厕与城里的毫无二致,清淤后畅通的水渠水流潺潺……俨然一座现代化的小城镇。

    东石镇:件件实事暖民心

    记者在晋江市东石镇采访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光渺村的老党员、老游击队员黄荣彬已经70多岁了,年老体衰失去了劳动能力,儿子经商失败后出走,两个小孙子留在家中与黄荣彬夫妇一起艰难度日,老少四口一直住在一间四面透风、摇摇欲坠的破棚里。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开始后,市、镇、村三级联合筹资3万多元,为老黄家翻盖了一栋砖混结构的平房,使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党员终于圆了自己的住房梦。为了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黄荣彬在大门上刻下了自己的心声:“伟大的党”。

    黄荣彬只是东石镇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以来得到实惠的众多村民之一。这个镇针对富镇有穷村、富村有穷户的现实,在学教活动中启动了扶贫工程。镇里抽出43名干部职工专职驻村,全面完成了贫困户的调查、摸底、核实工作,最后确定贫困户791户、2576人。为了救助这些贫困户,今年1月,镇里成立了慈善总会,建立了扶贫济困社会救助网络,多渠道筹措慈善基金1440万元,在就业、助学、安居、康复等方面,对困难群众展开多层次、全方位救助,救助对象包括761名贫困学生、140名疾病患者、37户无房户等。

    庄安村:“老大难”问题终获解决

    厦门市同安区新圩镇庄安村是一个让各级党委政府感到头痛的“老大难”村。全村有5个自然村,对于村小学的选址建校问题,意见不一,互不相让,矛盾越闹越深。

    1998年7月,经镇政府协调,村‘两委’成员通过协商形成了决议,庄安小学新址定在庄安自然村西林埔,并办理了立项,但姑井自然村村民不同意这一方案。1999年6月2日,新小学动工兴建,6月7日,姑井自然村村民60多人跑到施工现场闹事,工程被迫停工。6月17日,镇政府组织60多名干部到姑井自然村宣讲法律法规,遭到村民围攻谩骂,包括镇长黄福州在内的19名干部被围困达5个多小时。

    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春风吹到了新圩镇和庄安村,镇党委决心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彻底解决庄安村的“老大难”问题。在镇党委的领导下,镇村两级干部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统一了思想认识:要解决庄安村的问题,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小学的选址建校问题,为民办实事,取信于民;其二是抓好村级班子的换届选举,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

    为了解决小学选址建校问题,镇村两级干部深入到各自然村,走家串户,对群众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化解矛盾纠纷;通过村民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村民投票等方式,最广泛地听取村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最后,镇党委、政府,区教育局等召开联席会议,本着有利于化解矛盾的精神,决定把新校址定在村部周围,此举得到了各自然村多数村民的支持。2001年7月15日,新学校动工兴建,预计本学期庄安村的小学生们就可迁入明亮宽敞的新教室上课。一个拖了10年、困扰村里三届班子的“老大难”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随着选址建校问题的解决,镇党委、政府又及时抽调13名干部入驻庄安村,指导开展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使村“两委”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对此,村支部书记沈跃进深有感触地说,“三个代表”给庄安村带来大变化、新气象,我们村干部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更增强了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多为群众办事的决心。(苏杰)



责编:海萍 来源:新华网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