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湖水、海水、雨水;
水患、水利、水短缺、水污染;
退耕还湖、长江水道、南水北调……
今年“两会”,从政协到人大,代表委员们不约而同深切关注二十一世纪重要的战略资源:水!关于水的议题,滔滔不绝。
历代先贤明君都深知,治国必先治水,治水才能安邦。朱镕基总理在关于“十五”计划纲要的报告中说:“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要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水污染防治。加紧南水北调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建设。 ”
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我国的水资源“既患寡又患不均”,全国地表水年径流量80%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有时黄河断流,长江却要抗洪。
围绕如何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代表委员们纷纷献计献策。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汪纪戎认为,在南水北调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水质问题,调干净水,调好水,让调水区和受水区广大群众都满意。他建议,应继续调整调水河流源头及沿线产业结构,压缩重污染行业,淘汰落后工艺,推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削减工业污染排放,建起输水沿线“绿色长廊”。
来自重要水源地湖北省的人大代表翁行德说,南水北调工程势在必行,这是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湖北虽然是淡水资源大省,但要服务好这个大局,必须加大节水力度,同时还要加大沿长江和汉江流域水土保持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村能源建设。
有限的水资源如何分配?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守仪委员长期研究黄河水资源分配问题,他建议,应建立流域水市场,使黄河水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得以合理分离,真正形成利益主体。他说,去年北方大旱,黄河来水水量不足常年年份一半的情况下,9年来首次没有断流,而且还挤出10亿立方水供给天津,这实在令人振奋,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实现了统一调度,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
代表委员们呼吁,如果没有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双管齐下”,各地极有可能展开“引水竞赛”。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陈效国代表指出,流域内各地自行其是、自由取水,是造成黄河水资源退化及至断流的重要原因。从50年代到90年代,各地引黄水量增长了1.5倍。从1992年到1995年间,宁夏和内蒙古平均年取水量分别超标110%和32%,而陕西和山西每年取水不足量则分别为33%和70%。
解决水问题,除了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外,还需要科技创新。这是代表委员们的共识。民建中央副主席张榕明委员呼吁,把开发空中水资源作为重大战略项目进行规划和研究。据分析,如果采取措施进行人工增雨,我国每年增加6000亿吨水是有可能的,若其中三分之一能进入西北和华北,将显著缓解当地的缺水状况。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朱作言代表说,治理水污染不光是关闭一批污染企业就能解决的,还要花大力气来修复已有缺损的生态系统,因此必须加强对水生生物的研究,并在评价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时,要多从生态学、生物学的角度去思考。(张先国 林红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