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题:矢志育人 潜心科研——记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教授洪延姬
只要洪延姬走上讲台,总会受到学生们的鼓掌欢迎。
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教授洪延姬,是一名普通的军校教员,也是一位平凡的科技工作者。但无论在教学岗位还是科研领域,她都有着不平凡的业绩和贡献。
像导演拍摄大片一样去准备教案的教师
大学物理,是大学学历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在一些人看来,“随便找个研究生翻翻课本就能讲。”
1999年洪延姬博士后出站,主动提出讲授大学物理。当洪延姬走进课堂时却发现,学员们有的睡觉,有的发呆,认为内容枯燥,又不是考研课程。
这,让洪延姬感到吃惊,也让她产生了紧迫感和责任感。
她在每一个重点知识点都精心设置互动情境,每一个环节都制作幻灯片,从纲目设置到动画配音,从画面构图到背景颜色,都要反复琢磨。她甚至还把教案公布在局域网上,让学员提出意见后修改。
“为什么激光打印机能够让硒鼓中的碳粉固定在纸上?一滴雨按照重力加速度原理从高空落下,应该像子弹一样击穿人的头颅,但为什么没有发生?……”
当一双双年轻的眼睛被求知的渴望点亮,课堂上出现了惊人的变化——学生们频频提问,下课之后还要聚在洪延姬身边问个不停。
在北京市多次大学生物理竞赛中,洪延姬的学生有3人获得特等奖,40多人分获一、二、三等奖。
既没学过软件开发又不懂动画制作的她,带着年轻教员和几个学员一起从头学起,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开发出《大学物理网络教学系统》,在各高校1000多套软件评比中获得全国一等奖。
2006年,当洪延姬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时,有人问她诀窍。教研室主任王明东的话,帮她做了最简明的回答:“只要像洪延姬那样舍得下工夫,人人都能讲好课。”
每样只比平凡多出“一点点”而积累出的成功
1991年,已经结婚生子并在延边大学执教7年的洪延姬,与丈夫金星一起考上国防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由于课题需要,洪延姬经常来往北京长沙两地,每次她都将家里仅有的一台台式电脑背在身上。
硕士、博士、博士后……8年后,她博士后出站时,大家戏称她的学问是“背”出来的。
“她的责任心多一点点,执著和勤奋也是多了一点点,对自己的要求高了一点点,每个方面虽然只比常人多出一点点,但日积月累就注定要成功。”一位同事这样评价她。
2000年,当她到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时,捕捉到一个信息:先进推进技术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少数国家在进行机理论证,这是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
当她决定把先进推进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时,国内在这一领域尚未起步,一切都要靠她自己学习论证。
试验模型需要加工一个非标准的零部件,没有厂家愿意做这个难做的“小活”,她就请来退休多年的工程师一起设计加工。为建立新的测量系统,她与传感器研制单位的科技人员一起研发先进传感器……
几年过去,洪延姬这些点滴的努力终于汇成奔流的江河。2004年,先进推进技术项目被列入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汇集了中国科学院等国内10余家实力雄厚的科研单位,年仅42岁的女教授洪延姬毫无争议地被任命为总体组组长。
如今,这项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先后获得4项国家专利,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同步的研究水平。
瞄准国家和军队的长远利益规划自己的人生
当她选择教基础课时,曾有人认为是“大材小用”。而她记得,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过,基础教学很重要,在科技领域,发挥关键作用还是要靠基础。
博士生李修乾记得,第一次完成洪延姬交代的技术报告,就被改得面目全非。对学生论文近乎苛刻地反复修改,不仅使学生得到了学术上的提高,也得到了严谨治学的言传身教。如今,迅速成长的李修乾已经能够独立承担学院创新基金项目,而洪延姬带的研究生,连续两年包揽了学院论文评比的前三名。
当她选择做一项短期见不到效益的高精尖研究时,曾有人说她是好高骛远。她说:“从事先进推进技术研究,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我退休了也不一定能见到最终成果。但这对未来航天技术发展有重要意义,再高的山我也要爬,即使自己达不到顶峰,也可以让后人踩着我的肩膀接着攀登。”
2005年11月,洪延姬接到某国际学术会议的邀请赴日本奈良参会,从没有出过国的她却力荐研究生李倩参会并宣读论文。她想的是,完成重大项目必须培养一支以年轻人为主的科研团队,将来要靠他们。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院长屠恒章说,洪延姬是个想干点大事的人。她想干的大事,是那种对国家和军队长远利益有益的事,她的每一个选择也都源于此。
责编:曹劲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