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我国探月计划分四步走 太空机器人将先登月


  2002年10月,在美国休斯敦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空间大会大会上,群英荟萃。与会的尽是世界各国顶尖的航空航天专家,并且不乏可以对一个国家未来的太空规划作出决策的领军人物。

  10年前的第一届国际空间大会,对过去10年间全世界航空航天研究活动的主要方向和 格局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而这次第二届空间大会因为召开于21世纪之初,从而更带上了“创世纪”的色彩,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与10年前的空间大会不同的是,此次大会议题更为多元。实用性和商业化成为许多与会者的关心所在,特别是,在这样一次政治色彩趋淡的会议上,多年以前被湮没的许多计划被重提,并且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

  其中,包括了一度被视为是“一个奢侈的梦想”的重返月球计划。

  60年代,月球曾是人类所有梦想的核心。

  那是震撼世界的一刻。1969 年7月20日至21日夜,美国“阿波罗”号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将人类的第一步深深烙印在了月球上。随后,“阿波罗”航天器又先后5次将人类送上月球,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标本。“阿波罗”和以阿姆斯特朗为首的登月宇航员们,成为那个时代的英雄;月亮,成为人类心中不灭的明星。

  然而,慢慢地,热情不再。因为,以“阿波罗”为代表的探月计划开始被“登月骗局”的质疑纠缠着;因为,当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成为现实之后,人们意识到探月耗资太大、效率太低、探测水平不高,亟待新的思路、新的技术与新的方式,人们对探索月球渐渐冷落。

  1972 年以后,“阿波罗”计划宣告停止。此后,再也没有人在月球上激起尘烟。1976 年,苏联的登月舱最后一次带回月球上的岩石。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地球再也没有向月球发送过探测器。

  这个因人类的造访而红极一时的月球,终归于沉寂。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当重返月球的计划在本次空间大会上高调提出时,许多媒体都将其喻为数十年后的一个180 度大转弯。

  但,事实并非如此。

  科研工作者的寂寞的努力,告诉我们另一个真实。在人类挑战火星的尝试中,月球并未被真正遗忘,而且,研究月球有了更有价值的科学数据,人类定居月球的设想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富现实意义。

  今天,科学发现和科技进步改变了人类的处境,也重燃了一度被冷落的探月热情。1994 年,美国发射了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科学研究上都具有更高水平的“克莱门汀”号环月探测器,不但开始了全月面元素的分布与含量的探测,并意外发现了月球南极区有水存在的信号,从而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高潮。

  月球远未向我们揭示它的秘密。解密,唯一的方法是向月球发射探测器。今天,我们的探测器比30年前要先进得多。月球探测者协会主席贝尔纳.富万说:“‘阿波罗’上的计算机,其运算能力只相当于现在的袖珍计算器。而用现在的微型摄像机和仪器,我们能够得到比当年的黑白照片所提供的信息还要准确得多、丰富得多的数据。”

  几年来,富万和他的协会成员们,试图使人们接受这样一个想法:人类可以到月球上定居。去年,该协会在巴黎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欧洲航天局的好几位负责人出席该会。他们深入探讨了在月球上建立居民区的最佳方案,甚至还制定了一个时间表。

  新的梦想,启动新的努力。美国将在2010 年前在地球和月球之间,建立一个综合基地,作为登陆火星和其他太阳星体的跳板。对欧洲航天局来说,探月是寻找可居住星球这一长远计划的一部分,这个计划被命名为“曙光”计划;俄罗斯已将月球资源开采列入未来计划;还有日本、印度等国家也都制定了探月计划。随着空间应用需求的日益加大、载人航天等主要空间技术的不断成熟,月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21世纪深空探测的首要目标。各国酝酿在最近20至30年内联合建立永久性月球基地,开发和利用月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显然,从各国的月球探测计划以及相应的科学目标可以看到,未来月球探测与研究的走向必将是朝着如何利用月球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以及独特的环境资源方向发展:1、月球能源的全球分布与利用方案研究;2、月球矿产资源的全球分布和利用方案研究;3、月球特殊空间环境资源(超高真空、无大气活动、无磁场、地质构造稳定、弱重力、无污染)的开发利用;4、建立月球基地的优选位置、建设方案与实施研究。

  重返月球,大势所趋。在世界各国投身新一轮探月热潮的郑重准备和科学理想间,看似被冷落了数十年的探月,踏实而低调地走过了一个全新理解与蓬勃发展的阶段。在各国的探测目标里,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月球、看到了一个与人类未来生命息息相关的月球。

  当世界讨论到登月问题时,中国发出了响亮的声音。“或许下一个漫步月球的将是中国人”,英国《经济学家》在不久前的一篇报道中这样说。“神舟三号”成功发射以来,中国的空间计划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2010年,是中国官方正式对外公布的向月球发射飞船的时间。

  我国探月,计划四步走

  “一切已是整装待发。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鲜艳的五星红旗同样会插在离我们38万公里远的月球上。”中国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和他的志同道合者,信心十足。

  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向决策者和公众阐述月球探测的重要性。今天,月球探测已是一个国家空间技术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各国探寻太空商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1984年,联合国通过了《指导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规定月球及其自然资源是人类共同财产,任何国家、团体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月球的探测、开发与利用是没有政治边界的,谁先到达,谁先占有;谁先开发,谁先利用。

  欧阳院士认为太空竞争是永远存在的,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开发利用月球,先利用先得益。所以开发月球中国不能旁观。我国只有在探测方面有所作为,才能在开发月球、分享空间权益上有更大发言权。

  整个航天技术分为三大领域:卫星应用、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我国在前两项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深空探测现在还未正式起步,而开展月球探测将是我们实现深空探测零的突破的最佳选择,不光能改变我国深空探测的落后局面,而且它对我国经济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它能使我国早日成为在空间活动方面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家,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毕竟,深空探测,是一种难以抵御的诱惑。空间技术的发展,又大大激发了中国人对太空的无限遐想和探索太空的无限激情。今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国家科技周学术报告会上,欧阳院士的一句话,令人振奋:中国将在2010 年之前,完成首次月球探测计划。

  这个初步的探月计划,令不少人油然而生登月的遐思。确实,自从“神舟三号”成功发射以后,中国是否打算实现载人登月,成了人们感兴趣的重要话题,不断激发着丰富的联想。

  欧阳院士的宣告,却是实实在在的。因为“中国开展月球探测已经不再是一个梦,而是具备了实实在在的能力。”1962年始,我国学者就开始了对“月球轨道”和“阿波罗”等月球系列探测器进行跟踪性与综合性研究,积累了相当的研究基础;在工程技术方面,我国现有的运载火箭与发射场能适应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基本要求;月球探测器的各分系统大部分可继承已有的研制成果;我国现有的地球测控网完全能完成月球探测、遥测、遥控……所有这些,为中国圆梦探月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

  中国到月球上去做什么?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重复别人,立意不高;想出新招,才有所为。专家们认为“中国的探月不会重复别人的工作,虽然我们起步很晚,但起点很高”。时隔几十年后,人们对月球的认识不同了,研究思路也不同了。对月球上很多资源、能源、特殊环境的研究,不光是科学问题了,还提升到了开发利用的高度。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探月必经之路是:先全面了解,再建立基地,继而开发利用。基于此,我国政府于2000 年11月发表的中国航天白皮书,初步确立月球探测的目标,同时提出选择月球探测的目标必须突出特色,既要填补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空白,也要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增添新的科学依据……

  据欧阳院士透露,我国实施月球探测计划,将分四个阶段来实现。第一步是研制和发射月球轨道器、软着陆月球登陆器和月球车。第二步实现取样返回。第三步实施载人登月计划。第四步的任务是人类在月球上定居。

  对于所设想的这个首次探月计划,欧阳自远预计花费约10亿元人民币,这大大低于人们的想像。他对预算有个形象的比方:第一期工程的费用,相当于修三公里地铁的钱。地铁每公里造价4亿到6亿元不等。有一个例子,美国1998 年有一次很成功的探测,花了6200万美元,相当于5亿元人民币。我们经验上差点,10亿元左右应该没问题。这些费用包括了卫星、火箭的测探、发射、运行、地面接收和科学研究等等全盘的工作费用。

  与已知的预算相比,月球的资源对人类的价值却是惊人的,超乎想像。月球上,宝贵的资源俯拾即是,如月球地图上蓝色的部分叫玄武岩,里面钛铁矿的体积占25%,钛大概有100万亿吨以上;铁也很多,将来月球村还可直接用这种石头生产水、液氧燃料等。还有,地球上稀缺的铀、钍、稀土等,在月球上很充足。

  显然,开发月球,中国不再旁观。一方面,登陆月球的梦想,让不少中国人心驰神往;另一方面,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也使人激情澎湃。有了详实的首次探月计划,有着国际合作的探月思路,中国探月,脚步越来越近!

  中国登月机器人,不再雾里看花

  某种意义上,为中国实现登月梦想的“第一人”,将是正在研制的中国登月机器人。

  随着“神舟四号”年底发射日期的初步确定、中国载人航天梦想实现日期的逐渐临近,人们对中国人迈向月球的探路先锋——登月机器人,倍加关注。

  “月球机器人的研制我们一直在进行,而且是比较秘密的。”作为我国研制月球机器人的领军人物,清华大学的专家教授们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尽管,有些情况和数据尚不能公开,但《北京娱乐信报》记者日前通过对清华大学有关专家的专访,某种程度上为世人揭开了我国“登月第一人”的神秘面纱——

  月球机器人实为月球车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朱纪洪建议大家首先从概念上了解月球机器人。

  据他介绍,月球机器人又可以称作月球车,就是对月球进行考察、分析、取样的专用车辆,分为无人遥控和有人驾驶两种。我国研究的重点主要在无人遥控上面,主要任务是:从遥感数据验证天文学推理的各种科学理论与事实,对特定地区进行探测,判断月球上的水温、火山、峡谷、月球表面生成与进化过程,对月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线、太阳风、陨石等的活动情况进行探测,对月球上的岩石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对月球上所有区域的资源数据进行收集,为建立天文台做地盘的调查,做各种元素的加热实验及氦—3的抽样实验。

  六个轮子做到“如履平地”

  1998年,我国有关方面通过了由清华大学牵头的“月球探测机器人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分解”的立项研究,揭开了我国月球车研究的序幕。

  专家们强调,月球机器人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研究涉及到许多学科和领域。那么,清华大学现在研制的月球车究竟是什么模样呢?朱纪洪副教授大致描述说:由于月球表面崎岖不平,所以正在设计中的月球车采用了6个轮子,其中每侧的两个轮子通过两个摇臂与另一个轮子相连,车尾还有一个摇臂用来减轻车身的起伏。月球车每个轮子里都装有一台发动机,采用自备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供电,每个轮子都可单独启动,这套独特的驱动系统能确保月球车在月球上轻松越过18厘米高的障碍,而车身没有大的起伏,真正做到在月球上“如履平地”。此外,月球车前部还装有一排4个探照灯,顶部装有一台三维立体摄像机,这台有三个摄像头的摄像机具有全新摄影功能,并能将照片传回地面控制中心。

  “就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我们的月球车还无法适应月球上的环境。而且据我所知,目前国内有好几家科研院所都在设计未来的月球车,而我们设计的是其中一个方案,中国月球车的最终方案还没有最后确定。”朱副教授说道。

  派机器人首先登月

  有消息称,中国首先登上月球的将是模样怪异的机器人而不是人。这则消息在太空机器人专家、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孙增圻教授那里得到了证实。

  孙教授说:“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空间技术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太空机器人将在中国人登上月球前承担主要探测任务,并将在卫星维修、太空科学试验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有专家认为,在太空,宇航员是极其昂贵的资源,用机器人代替宇航员的某些工作将更加安全、经济。

  此外,北京成立了第一个太空机器人的专门研究机构——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中心常务副主任梁斌说:“中国太空机器人研究在许多关键技术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旦需要太空机器人上天,会很快实施。”梁斌说,与地面机器人相比,太空机器人必须更加智能化,有更强的自主能力,具有抵抗辐射等各种太空特性。

  回收不经济永久留月球

  据专家透露,经过8年的研究,太空机器人专家研究小组已在某大学实验室建成了模拟“机器人遥控操作系统”,系统模拟了科学家在地面操作太空机器人的行动。当科学家在房间内转动操作把手,屏幕上模拟的太空机器人会照着操作人员的指挥运动,隔几秒钟后,另一个房间两只真正的机器人手臂会发生同样的操作。之所以需要两只手臂,是因机器人在太空工作时,有时需要用一只手臂抓紧物体来稳定身体。

  据了解,登月机器人将以火箭发射形式升空,发射时呈蜷缩状,以避免加速度可能造成的损坏。月球机器人将用于考察太空人未来的登陆地点、科学家感兴趣的区域,以及放置仪器、收集样本和传送视频图像等。采集到的岩石样品用返回舱送回。因为回收不经济,机器人可能要永久留在月球上。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