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 页     ► 三峡报道:建设·移民 回顾三峡     ► 告别三峡:三峡风光         



三峡库区截流前报道:“三峡移民”谈古说今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移民史。近年来大量考古证明,千里峡江是古代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交融地,也是近代东部先进文化西进的通道。如今的三峡库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移民工程。不过,与历尽迁徙命运的三峡先民们相比,这次搬迁不再是迫于战争或生计,而是为了建设和发展。

  “历史上三峡地区先后有六次大规模的移民潮。”重庆三峡学院教授任桂圆认为,“每次移民的起因、特征和意义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生于斯长于斯的任桂园教授今年57岁,长期从事三峡文化研究,现任重庆市三峡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三峡地区的第一次移民潮源于夏末商初。据《山海经》记载:“(夏)耕……乃降于巫山。”任桂园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时中原地区的夏耕部族,在与其他部落的战争中失败后,从千里迢迢的中原来到巫山即今天的三峡地区。任桂园认为,神话传说是人类幼年的影子。尽管《山海经》记载的多是神话故事,但这些纷繁复杂的记叙表明,因躲避战乱而进入三峡地区的夏耕部落,成了这里的第一批“移民”。

  任桂园说,已经失传的《世本》中有“廪君故出巫诞”的记载,意思是说,在春秋中叶,三峡地区生活着一支以廪君为首的巴人祖先。他们为了追逐鱼盐,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先从三峡地区走出,后又分两支返回。其中一支沿乌江而下,从今天的重庆市涪陵区进入三峡地区;另一支则从陆路翻山越岭,最后在夔门附近进入三峡,从而完成了三峡地区历史上的第二次移民大迁徙。

  三峡地区的第三次移民潮发生在战国时期。任桂园说,三峡地区的忠县和巫溪县是当时巴国重要的产盐基地。巴国和楚国为了争夺这里丰富的食盐资源,相互之间经常兵戎相见。国力强大的楚国在夺取巴人多处盐井的同时,也给三峡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楚国移民。《华阳国志》记载:当时的三峡地区,“其人半楚”,这说明当时大量的楚人已经融入了三峡地区,两国的文化也高度融合了。

  任桂园说,三峡地区的第四次移民潮发生在三国时期,陈寿的《三国志》有详细记录。刘备得荆州后,蜀汉军队多次沿长江三峡往返于成都和鄂西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军人移民。蜀国灭亡后,滞留于峡江地区的蜀人又大规模外迁,形成了历史上三峡地区的第四次移民潮。

  发生在元、明、清时期的两次“湖广填四川”运动,是三峡地区的第五次移民大潮。任桂园说,由于农民起义,当时四川人口骤降,经济萧条。封建政府为了恢复经济,规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不少从湖广地区进入四川的移民滞留在三峡地区,形成了第五次移民潮。

  任桂园说,三峡地区的第六次移民运动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许多人为逃避战争,沿长江从三峡地区进入陪都重庆时,留在了三峡地区。

  任桂园说,与前6次移民不同,目前进行的百万三峡大移民不再是迫于战争或生计,而是为了建设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移民们虽然要离开祖辈生活的故土,但我国政府庄严承诺,将通过“前期补偿,后期扶持”的政策,保证移民生产生活水平达到或高于原来标准。而长期贫困的三峡地区,也会因为大量的移民补偿资金和全国对口支援,实现“在发展中移民,在移民中发展”,从而掀开库区发展的新篇章。

  任桂园教授说,从近几年移民情况看,不论是就地后靠的农村移民,跨省出市的外迁移民,还是城市集镇的纯居民,他们的住宿出行等条件都比原先大为改观。比起三峡先民们历史上的几次颠沛流离,简直不能同日而语,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任桂园说:"不论是从历史学角度看,还是从社会学角度看,今天的三峡移民的奉献精神是最值得称道的,今天的三峡移民的生活也是最幸福的。(新华网重庆9月21日电记者 令伟家 陈敏 刘刚)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