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消息: 2002年11月6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这是三峡工程的又一个里程碑。
二期工程建设的5年是不停改写世界纪录的5年
以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顺利实现大江截流为标志,三峡工程正式进入二期建设,由土石方工程为主的施工阶段转入了以混凝土浇筑、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为重点的新阶段。
在二期工程(1998年至2003年)的6年里,三峡建设者要在长江主河床上浇筑三峡大坝,安装金属结构和水轮发电机组,形成三峡水库,使水库蓄水至135米高程,第一批机组发电,永久船闸通航……
紧随大江截流之后,三峡建设者用不到一年时间建成了挡水80米的深水围堰,并做到了“滴水不漏”,这是二期工程攻克的第一个“世界难题”。
1999年,三峡工程迎来第一个混凝土施工高峰年,建设者们创下了混凝土月浇筑和年浇筑强度的世界纪录。1999年8月,三峡工程月浇筑量超过40万立方米,打破了由前苏联古比雪夫水电站保持的月浇筑36.5万立方米的世界纪录;当年混凝土浇筑量达到458.5万立方米,把巴西伊泰普电站创造的年浇筑混凝土320万立方米的纪录远远抛在后头。在这一年,三峡工程还攻下了世界上最大的双线五级船闸高边坡开挖稳定的世界难题。
2000年是三峡工程混凝土浇筑、金属结构和机电埋件安装全面展开的一年。在多工种交叉作业的条件下,三峡工程再次刷新混凝土年浇筑世界纪录,浇筑量达542.82万立方米。2001年,三峡工程真正进入了攻坚阶段,整个工程建设进入最紧张、最艰巨的一个时期。这一年是混凝土浇筑,大坝基础灌浆、帷幕灌浆、接缝灌浆,金属结构的制作安装,机电设备安装4大专业工种齐头并进的一年;也是混凝土浇筑的第三个高峰年。
进入二期工程,每一年都是新高峰,每一年都要跨越一个新台阶。混凝土浇筑无疑是二期工程的“主角戏”。
在一般工程上算作“粗活”的混凝土浇筑,在三峡工程上却是“高精尖”的细活。建设者对三峡大坝混凝土设计、各种材料配合比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找到了一个适合工程的配合比。拌和混凝土的石子,是将大块花岗岩3次破碎、清洗,4次筛选,再分成粒径为5—150毫米的小石、中石、大石、特大石;江滩上堆积如山的黄砂运到外地都是上好的建材,然而在三峡工地却派不上用场。因为它里面含有微量的云母,这将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建设者只能将质地坚硬的花岗岩粉碎成细砂才能使用。三峡坝区夏季气温高,大坝要求拌出低于7摄氏度的混凝土,因此采取了冷风吹冷、加冰等一套温控工艺,以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
“三峡工程完全可以让全国人民放心”
上至中央领导,下到普通百姓,人们最关注的是三峡工程的质量。三峡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常说:质量是三峡工程的生命,质量责任重于泰山。“三峡无小事”,这是三峡建设者铭记心间的信念,他们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单元工程,甚至每一立方米混凝土、每一个零部件。
质量来自强烈的责任感,更来自科学的管理体制。三峡工程开工的十年,恰逢中国稳步迈向市场经济的十年。十年的市场磨砺,使三峡工程逐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如今,以运用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等为代表的“三峡模式”管理机制已日臻完善。
美国专家迈克林曾担任三峡工地监理。他如此评价三峡的管理制度:“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人际关系,而我在三峡工地上感受最深刻的,是一种科学而严谨的制度的力量。靠这种力量,中国人完全能在三峡缔造人类奇迹。”
这套“三峡模式”,目前正被法国电力公司向世界各地推广。
高质量来自高标准。三峡总公司制订、颁发的所有工程质量标准,都高于国内行业规范,有的甚至超过国际标准。一家公司在永久船闸浇筑中“跑模”一二厘米,这在别的地方也许可以顺利通过验收,但在这里却被定为事故。
2000年8月22日,三峡总公司成立了一个特殊的职能部门———质量总监办,聘请包括国外专家在内的权威人士作为专业质量总监,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混凝土浇筑、机组与金属结构安装等实施权威监督。在工地,我们听说了“4+1”的质量监督体系: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把关、业主项目部监督和质量总监督办公室按专业把关,加上国务院三峡办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专家组的高层次的检查指导,整个三峡工地形成一个大的质量监督网络。
来自奥地利的焊接专家罗伯特,是三峡总公司聘请的专业质量总监。这位“洋总监”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严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有人对此发牢骚:“小题大做,存心挑刺。”陆佑楣斩钉截铁地说:“质量就是生命,三峡工程一旦出了问题,我们将成为千古罪人。我们请外国专家当监理,就是要请来不留情面、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
张光斗,专家组副组长。这位90高龄的水电泰斗每到工地都执意深入现场检查质量。1999年,当张光斗来到永久船闸混凝土浇筑现场时,施工边墙已高达20多米,陪同人员劝他不要上去。张老说:“工人能上,我就能上。”陪同人员搀扶他一级级爬上去。在检查导流底孔施工质量时,他从基坑顺脚手架爬到底孔工作面上,不仅查看监理日记,还细心观察浇筑质量,帮助工人改进浇筑仓面的设计。
从2000年起,三峡总公司对施工单位提出了“零质量事故、零安全事故”的管理目标。
截至今年10月,三峡工程已经验收的13万多个单元工程,全部合格,优良率达80.94%,其中今年1—10月优良率达到92.5%。陆佑楣自豪地对记者说:“三峡工程完全可以让全国人民放心。”
不久前举行的导流明渠截流前验收会上,75岁的潘家铮院士在鉴定书上郑重签上自己的名字后说:“我们对签过字的文件负责,我们经受得起历史的检验,因为我们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市场机制破解一道道难题
2000年9月中旬,参加第六十八届国际大坝会议的代表来到三峡工地。站在气势磅礴的大坝现场,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一个在西方发达国家都难以建设的工程,为何在中国进行得如此顺利?百万移民怎么安置,你们怎么让移民搬家?
十年三峡工程建设向世人昭示,社会主义制度加市场机制是克服一切困难的法宝。
三峡工程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三峡总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李永安告诉记者,三峡建设的每一分钱,都来自全国人民。最突出的例子是三峡基金。这笔从每千瓦时电中增加几厘钱建立起来的基金,已经为三峡工程注入了358亿元的建设资金,占同期到位资金40%以上。这样全国人民在用电交费时就为三峡工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在国外很难被理解和接受,只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做到,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在这里充分体现。
三峡工程所需原料、设备等物资供应,主要靠市场配置,但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工程浇筑混凝土中需添加火电企业生产的优质粉煤灰。两年前,负责供应粉煤灰的重庆珞璜电厂由于电量过剩被迫关掉部分机组,直接影响了三峡工程的粉煤灰供应。得知此事,重庆市政府立即出面协调,压减了市内另外两家电厂的发电量,让珞璜电厂继续满负荷运转,保证三峡工程所需粉煤灰的供应。
百万大移民是三峡工程的关键。三峡工程正式动工前,党中央、国务院就制订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颁布了全国对口支援等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10多年来,国家共投入287亿元资金,对库区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同时大力调整库区生产力结构,增强了库区经济发展潜力。全库区114座需要搬迁的集镇已有107座开始建设,其中湖北秭归、兴山,重庆云阳、巫山等县城已经或即将完成整体搬迁。一座座漂亮、整洁的新城成为三峡库区美丽的风景。截至去年底,三峡移民已搬迁41万人,到今年底这一数字要增至50万人。
1999年,中央考虑到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决定在几年内将12.5万库区移民外迁,其中7万移民被安置到上海、广东等11个省市。这不仅加快了库区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的步伐,还给移民迅速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
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更是社会主义团结协作精神的范例。10年来,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个大城市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全方位、多形式地支援三峡库区经济建设。一批全国知名企业落户三峡库区,与库区搬迁企业开展多种合作。截至今年3月,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的对口支援共为三峡库区注入资金106亿元,使三峡库区20个区县步入经济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