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特约评点之四
□葛剑雄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
南方周末10月31日消息:
三峡的战争往往是大局已定时的战争,并没有决定全局的战争,但三峡战争却蕴涵着我们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是中国人真正的精神财富。三峡并不是英雄的战场,而是民众的丰碑地。
并非全局的战争
南方周末:三峡战争在战争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葛剑雄:对三峡地区的一系列战争不宜拔高。三峡战争多为东西向,如刘备伐吴,西晋灭吴。在中国,决定性战争往往南北向,东西向战争往往是东西对峙的特殊时期。三峡远离政治的中心,如成都、武汉,因此三峡地区的战争发生时往往是大局已定,所谓战争都是局部意义的,在战略上没有决定性。
南方周末:老百姓最有印象的是三国白帝城托孤。
葛剑雄:那是著名的彝陵之战。张飞死的地方是川北中,与三峡没有关系,这场战争没有决定性意义,而且是出三峡后打的,东吴也没有在刘备战败后追击,因为联蜀抗曹是大势。由于《三国演义》的普及,老百姓反而对这些人物有超出实际的崇拜,在明清被纳入忠义崇拜的体系,特别是努尔哈赤,熟读《三国演义》,让关羽上升到关帝的地步。张飞庙也是清开国以后忠义崇拜搞的,没有特别大的文物价值,主要是民间文化的象征,为此花几千万,我看不是很值。
保全文化与生命的抵抗
南方周末:三峡地区还有一个钓鱼城之战?
葛剑雄:那是在嘉陵江地区,现在也可以说是大三峡范围了。宋朝抗元时主要军事据点都守不住,因此在国防军事通道上另外做了一些军事城,钓鱼城就是其中一个。
为人称道的是钓鱼城抵抗了35年甚至南宋灭亡后仍在抵抗。钓鱼城,我实地考察过,临江面水,直接控制粮草要道。最为关键的是山顶上有大片土地,可以耕种,产硝石,加上几个杰出将领凝聚人心,成为当时著名的抗元孤城。蒙古大汗蒙哥也的确在此地身亡,有记载是为流矢所杀。最后在南宋灭亡多年后,该城为保全全城生命而投降。
钓鱼城是一种象征,这种坚强的抵抗让蒙古人意识到农耕民族的坚强力量,延缓了被征服的过程,并在长期抵抗中让游牧民族学到了东西。元朝灭金是大屠杀3天,元朝本来对汉人也想实行为奴与放牧政策,如果没有类似钓鱼城这样的抵抗,很难想象元朝会沿用儒家理学,对汉族实行怀柔政策。同样,清朝如果没有遗民的强烈抵抗,清政府不会在稳定统治后,承认明朝的正统,祭明陵,并表彰江南上千个义民,列洪承畴为贰臣,尊重汉民族的精神典范,以此标榜自己是顺天意的正统。因此这种抵抗不仅是精神上的,对历史文化也有正面的进步作用。
最动人的是将领们为老百姓投降。这是合乎战争人性的,因为南宋已灭亡,再抵抗意义不大。明末清初嘉定保卫战中,老百姓曾向守城明将要求放他们出城,被将领拒绝,最后全城自杀,这就过分了。钓鱼城的将领张与投降后在路上自杀,同样保全了气节。
中国的敦克尔刻大撤退
南方周末:在抗战期间,三峡成了我们坚固的屏障。
葛剑雄:三峡的险要是无疑的,但我反对将抗战时三峡的军事地位过分拔高。
日本人没有通过三峡进攻的计划。当时日本人到了宜昌,形势十分危急,三峡沿途修了不少工事。但日本人占领中国不是平均占领,而是占领上海、杭州等地,当时还有广东韶关等地在中国手里,日本人孤军深入,单独突破重庆没有意义,因此日本人在三峡没有策划大规模进攻,对三峡轰炸并不是进攻前的破坏,而是骚扰。最后日本选择进攻的方向是贵州的独山。
抗战时期,三峡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卢作孚的民生轮船公司出动全部船只抢运我们中国的工厂设备和北京的国宝,全部是用船连夜运输。当时日本人已经过了武汉,能不能将中国这些经济力量运过去成了关键。当时军民,特别是老百姓用绞盘拖船,有的就用人力拉一艘艘分装船,那是意志与力量的竞争。当时美国报刊登载了中国全裸的纤夫抢运战时物资照片,震撼了全世界,知道这样一个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会用肉体与钢铁搏斗。中国民众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最后终于在日本人进攻前运完了全部物资,这是我们决定未来的反攻力量。我们船只损失惨重,但那大船小船齐头并进,那军民不分的协力场面永远留在这个民族的精神史上。三峡保全了中国,这不是军事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意义。
在夔门上,冯玉祥题词“冲出夔门”。在抗战时期,夔门成了象征,我们最终会打出去收回复地。(本报记者翟明磊采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