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 页     ► 三峡报道:建设·移民 回顾三峡     ► 告别三峡:三峡风光         



巴人重鬼、蜀人重仙与楚人重巫


  南方周末2002年10月24日消息:

  ■三峡特约评点之二

  □谭继和

  从历史文献看,古巴人主要有两支。一支是廪君蛮,巴氏的务相与巴氏的其他四姓争夺统治地位,开始用比赛泥土做船的办法,惟独务相的土船不沉。后又用箭射盐水为害的群虫,得到盐水女神梦中襄助,比赛赢了,成为巴国的统治者。后来这个神话加上了楚文化因素,就成为楚怀王、楚襄王与巫山神女相会于高唐,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神话故事。这个故事就成为以母性崇拜为特征的神媒文化的滥觞。另一支是板循蛮,专门射杀白虎,而廪君蛮是崇敬祭祀白虎。两者对虎态度不同,但内涵上对虎的崇拜是共同的,只是一个是敬畏,要驱赶,现在土家族的一支有“过堂白虎”习俗,把白虎作为门神驱赶,就是这一驱虎习俗的遗存;另一个是敬爱,把白虎神像供起来,现在土家族有一支有“坐堂白虎”的习俗。

  谈到这里,要说一说杜甫在夔州写的诗句“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杜甫认为这真叫作“异俗嗟可怪”。“乌鬼”是什么,有说是鸬鹚,有说是猪,有说是虎,都不对。应该是唐代元稹说的“病赛乌蛮鬼,巫占瓦代龟”。家家把髭须狰狞的“乌蛮鬼”形象作为家神供起来,疾病与祸福都要敲瓦占卜。这种重鬼的怪异习俗,产生于峡江地区,是巴文化“其人豪,其俗信鬼”的特征。丰都是古巴国的都城之一,有阴长生在平都山白日升天的故事,鬼传说由是而起。到宋代兴起阎罗地府的传说,道家的“鬼神六天”,就在丰都落脚,“太阴黑薄囚鬼灵”(范成大诗),平都山成为鬼都山,丰都成为鬼城,现在我们叫它鬼文化。其实,“鬼”指的是先秦时候的一个少数民族“鬼方”,它是巴人的一支,迁徙于丰都,兴起了崇鬼的文化。

  蜀文化是重仙。蜀王鱼凫仙化的传说很早,不仅鱼凫王升西山成仙,其部族也跟着成仙。仙字古写就是“迁徙”的“迁”,鱼凫带领部族到处迁徙,引起浪漫想象就成了仙。望帝杜宇魂魄化为杜鹃啼血,“望帝春心托杜鹃”,也是仙化传说。蜀人仙化的文化代表是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就是写仙的,汉武帝读了这个赋就飘飘欲仙。“仙化”思维是蜀人的特征,特别表现在三星堆文明里,怪异的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都是“仙”,是蜀人仙话传说的物证。

  楚文化重巫,它的文化代表是《楚辞》。在追求浪漫、不师故辙这一点上,巴蜀同楚都是相同的,但在思维定势的侧重点上是不一样的。把巴重鬼的文化和楚重巫的文化综合起来的是峡江文化地区的“尚鬼信巫”(《宋本方舆胜览》)的风习,它与蜀“重仙”的文化都属于浪漫发散型的球型思维。这种球型思维使巴蜀易于产生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苏轼、杨升庵、张问陶、李调元、郭沫若、巴金都是这样的巨人。这与中原以《诗经》为代表重礼制的文化是不相同的。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