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2002年10月17日消息:
■三峡特邀评点之一:
本期嘉宾:谭继和,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三峡名称最早出自哪里?西晋左思《蜀都赋》里提到:“经三峡之峥嵘”。在汉代桑钦著的《水经》里,提到了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但未冠以三峡之名。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才把它统称为“三峡”,但其时代晚于左思。因此,三峡之名可能起于东汉至魏晋之时。
峡江的城镇,是在长江水边自然发展起来的,还有不少的古镇,水码头,古街道,高高低低的青石板路,联排的阁楼店居。写《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翰写过赞美巴蜀城市青石板路的诗。这是历史记忆,凝固在石板上。历史总是要回味,回味要有载体。我认为有些古镇要淹,也应该把青石板一并搬上去。重新恢复古镇的样子,三峡有很多地方还保留古镇和古民居的风味,它和成都平原不一样,和北方的四合院也不同。
历史不能重现,文物不能再生,具有惟一性和独特性。不要认为这些破旧民居是可弃如敝屣的废墟,它是历代民间名不见经传的匠人的杰作,是历代居住它的主人的智慧的结晶。它能流传到现在,就证明了这种建筑艺术的生命力,难道现在的人,你还比历代匠人都高明?希望保留这些真古董,不要仿造假古董,云阳桓侯庙一块砖一块瓦地编号搬迁,就是文物保护的榜样。
对峡江水边的城市保护,一是要研究城市的文化个性和历史文脉的传承,尽量保留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原址原貌。二是对淹没后要搬迁的,要尽快研究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和街道布局以及历史文脉和城市风貌、色彩、有重要意义的标志物,使之在新城建设中创造性地展现。贵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繁荣城市的先进文化。
比如开县,属于淹没搬迁的城市,过去有内城、外城和护城河的重城结构,有清代名相李宗曦的乌龟碑,有伟人刘伯承的故居,现在都荡然无存了,是不是可以在新城建设中把这种历史文脉再现出来?开县过去有九井十八池,井底撒木炭,第二年取出来撒新的,可以净化水源,井口都是雕镂的石板,极富艺术气息。新城应不应该传承这样的景观?有人对开县搬迁新城的规划提出批评,说它只是个装人的“人库”,只有高楼火柴盒,很少绿色的人居环境,更缺历史文化信息,这是因为不重视研究它的城市文明和个性之故。因此新城建设要研究古老的历史名城的文脉和个性,这是城市搬迁工作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