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动态·评论     历程·思索     文献·人物         



美国对外关系概况


  对外关系:2000年,克林顿政府继续推进美国全球战略。在欧洲,美国努力维护其对欧洲事务的主导地位,但与盟国在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等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在亚洲,美国加强与日本、韩国的军事合作,调整对朝鲜半岛和南亚地区的政策。在中东,美国加大推动巴以和谈的力度,对伊拉克和伊朗保持压力。美国同时努力扩大对非洲、拉美的影响。美国推进全球战略并不顺利,美国在对外事务中表现出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继续遭到国际社会的反对和抵制。

  2001年,布什政府对外奉行强硬政策,单边主义突出,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批评和抵制。“9·11”事件后,美国将反恐作为对外政策重点,加强同盟关系,改善大国关系,寻求国际社会合作,在全球范围推进反恐。

  截至1998年12月,美国与世界上184个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同中国的关系:1972年2月, 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美国在公报中声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标志着中美两国20多年相互隔绝状态的结束。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同年1月,邓小平副总理访美。在中美建交的同时,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之后又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美国国会于1979年3月通过了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干涉中国内政的《与台湾关系法》,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于当年4月签署。1982年8月17日,中美发表《八·一七公报》,对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作出了分步骤直至最后解决的规定。这一公报连同《上海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一起,即通常所称的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构成中美关系的基础。

  中美《八·一七公报》发表后,两国关系取得较大发展,高层互访增多,主要有:1984年4月,里根总统访华。1985年7月,国家主席李先念访美。1989年2月,乔治·布什总统访华;同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访美。1989年6月北京政治风波后,美国宣布对华进行“制裁”,导致两国关系恶化。

  从1990年开始,两国关系虽时有起伏,但逐步恢复正常。1992年,由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向台湾出售150架F-16战斗机,严重违反中美《八·一七公报》,两国关系一度恶化。从1993年开始,中美两国元首每年都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行会晤。1994年6月,美国政府宣布将人权问题与予华最惠国待遇问题脱钩。1995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允许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以所谓“私人”名义于当年6月访美,严重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1996年3月,在中国进行军事演习期间,美国向台湾海峡附近水域派遣军舰,公然向中国炫耀武力。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侵犯中国主权的行径,中国政府同美方进行了严正交涉和坚决斗争。1997年10月底至11月初,应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邀请,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12年来首次访美,访问取得了重大成果。两国元首就21世纪中美关系发展框架和发展方向达成重要共识,决定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基础上处理中美关系,共同致力于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6月25日至7月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应江泽民主席的邀请,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美国国家元首9年来首次访华。1999年4月6日至12日,朱镕基总理应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邀请对美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15年来首次访美。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严重损害了中美关系。同年9月11日,江泽民主席和克林顿总统在奥克兰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行会晤,取得了积极成果,两国关系逐步走上恢复与改善的轨道。11月15日,中美达成并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

  2000年,中美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发展,两国保持了高层接触和交往的势头。2月17日至18日,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与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举行中美战略安全磋商。双方重点就全球和地区安全、中美关系,特别是台湾问题交换了意见。3月18日至22日,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霍尔布鲁克应唐家璇外长邀请访华。江泽民主席、钱其琛副总理、唐家璇外长和杨洁篪副外长分别予以会见,王光亚副外长与霍尔布鲁克就联合国事务等问题举行了会谈。3月28日至30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应中国政府邀请访华。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钱其琛副总理、中央外办刘华秋主任分别会见了伯杰。唐家璇外长与伯杰举行会谈。伯杰在会谈和会见中表示,美国将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必须是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4月8日,美国副国务卿皮克林约见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通报美国中央情报局对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责任调查的结果。美方只承认使用了不合适的目标定位方法,而且每一级审查都未能发现其中错误。美方对中央情报局八名人员进行惩处,其中一名已被解雇。4月10日,王光亚副外长召见美国驻华大使,强烈要求美国政府对轰炸事件切实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兑现美方关于赔偿中方财产损失的承诺,严惩肇事者,给中国政府和人民一个满意的交代。同日,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指出,美方的解释是“令人难以置信的”。5月28日,江泽民主席和美国总统克林顿通电话,就中美关系等问题交换意见。6月22日至23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应唐家璇外长邀请访华。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钱其琛副总理分别予以会见,唐家璇外长与奥尔布赖特举行了会谈。奥尔布赖特在会谈和会见中表示,美国政府理解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美国政府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7月7日至8日,美国副国务卿霍勒姆访华,与王光亚副外长举行了中美军控与防扩散磋商。7月28日,唐家璇外长在曼谷出席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期间会见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9月8日,江泽民主席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期间与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正式会晤,就中美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同日,江泽民主席在纽约出席了由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等美国友好团体举行的午餐会,并就中美关系发表了重要演讲。同日,陪同江主席出访的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会见了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和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霍尔布鲁克。9月14日,唐家璇外长在出席联大会议期间再次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举行会谈。10月22日至29日,应美国副国务卿皮克林的邀请,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赴美举行中美副外长级政治磋商。11月15日,外交部长唐家璇在文莱会见了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11月16日,江泽民主席和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出席文莱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行正式会晤,就中美关系、台湾、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问题交换了看法。同日,陪同江主席出访的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文莱会见了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12月14日,江泽民主席和胡锦涛副主席分别致电祝贺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乔治·沃克·布什正式当选为美国第43任总统,理查德·切尼当选副总统。12月15日,美国国会通过“综合拨款法”,对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财产损失赔偿款项2800万美元作出安排。12月17日,唐家璇外长致电祝贺鲍威尔被提名为美国新一届政府国务卿。

  2000年,美国政府继续在台湾问题上违反承诺,干涉中国内政。美方与台湾当局进行变相官方往来和接触。美国总统克林顿和美国国会对陈水扁上台表示“祝贺”。美方允许陈水扁、吕秀莲在美国“过境”,派内阁成员赴台湾出席所谓“美台工商联合会年会”。美国政府多次派军事代表团访台,同台湾当局举行所谓军售年会,并先后于3月和6月宣布售台“鹰式”防空导弹和雷达设备以及用于增强台湾F-16战斗机电子对抗和低空导航能力的装备。9月,美方再次宣布计划售台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鱼叉”式反舰导弹和先进通讯系统等价值13亿美元的四项军售,使全年美国售台武器总额高达18.67亿美元。2月初,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加强台湾安全法》法案。10月初,美国国会通过“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议案。中国政府针对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错误行径进行了坚决斗争,要求美方恪守一个中国政策、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美方的有关承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不与台湾当局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停止售台武器,明确承诺不向台湾提供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及其相关技术、设备和配套系统,明确反对《加强台湾安全法》,不支持台湾加入必须是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美国总统克林顿和美国政府多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三不”承诺,反对美国国会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

  中美在人权领域的斗争仍然激烈。2000年2月2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1999年度关于各国人权状况的所谓“人权报告”。“报告”涉华部分虽称中国在人权领域有一些进展,但继续对中国的人权状况进行恶毒歪曲和攻击,并对中国的宗教政策和依法处理“法轮功”问题说三道四。2月2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美方的这一行径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要求美方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停止借口所谓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4月18日,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56届会议上,美国提出旨在干涉中国内政的所谓“中国人权状况”决议案,中国提出对该提案不采取行动的动议。会议以22票赞成,18票反对,12票弃权通过了中国的动议。这是中国自1990年以来第九次挫败西方反华提案。5月1日,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发表年度报告,该报告涉华部分对我国宗教政策进行恶毒攻击。5月3日,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对此表示极大愤慨和坚决反对,要求美国政府从中美关系大局出发,停止利用宗教等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反对上述报告,采取切实措施消除其恶劣影响,以免给中美关系制造新的麻烦和障碍。9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2000年度国际宗教自由报告”,其中涉华部分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无视中国政府依法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宗教活动的事实,以捏造、歪曲事实的方式,对中国的宗教政策和宗教自由进行无端攻击。9月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要求美方立即停止和纠正这种极其错误的行为。

  2000年,中美双边贸易、投资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0年,中国同美国双边贸易总额为744.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1%;其中中方出口额521亿美元,比上年出口增长24.2%,中方进口额223.6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5%;中方顺差297.4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4月7日,中美商贸联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与美国商务部长戴利共同主持了会议。会议就美国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贸易投资、行业合作及商业法律等双方关心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会后发表了联合声明。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分别会见了戴利一行。10月27日,中美经济联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在美国华盛顿举行,财政部长项怀诚和美国财政部长萨默斯主持了会议。双方就宏观经济与金融、国际法律实施、经济结构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磋商。5月24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237票赞成、197票反对表决通过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议案。9月19日,美国国会参议院以83票赞成、15票反对、2票弃权通过该案。10月10日,该案经克林顿总统签署成法。这对于推动中美经贸合作和两国关系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美方议案中干涉我内政、损害我利益的内容,中方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并表明坚决反对的立场。7月1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218票反对、147票赞成击败众议员罗尔巴克尔提出的“取消对华正常贸易关系”议案,美国对华正常贸易关系延长一年。

  2000年1月11日至12日,中美第三次环境与发展讨论会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科技部部长朱丽兰与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兼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莱恩主持了会议。双方就能源政策、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科学和商业合作四个领域进行了讨论。1月14日,朱丽兰部长和莱恩共同主持了中美科技联委会第九次会议。双方就基础科学合作、环境保护、卫生与健康、科技减灾、农业和工业领域里的科技合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2000年,中美两军关系得到逐步恢复和改善。1月24日至26日,熊光楷副总参谋长赴美进行中美第三次副国防部长级防务磋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10月25日至11月2日)、海军司令员石云生(4月14日至22日)、军事科学院院长王祖训(8月21日至29日)等分别访问美国。美国国防部长科恩(7月11日至15日)、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11月2日至5日)、海军部长丹齐克(10月11日至13 日)、太平洋总部司令布莱尔(2月27日至3月2日)分别访华。11月28日至12月2日,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斯洛科姆来华进行了中美两国国防部第四次防务磋商。此外,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法戈上将率“钱斯洛斯卫尔”号导弹巡洋舰于7月31日至8月5日访问中国青岛,中国北海舰队参谋长吕芳秋少将率海军“青岛号”导弹驱逐舰、补给舰“太仓号”于8月20日至10月12日回访美国檀香山、西雅图等港口,两国军舰实现了成功互访。5月30日至6月3日,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2000年度会晤在美国夏威夷和圣迭哥举行。

  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美国驻中国大使:雷德。

  同日本的关系:2000年,美国进一步深化与日本的政治、军事合作。2月,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访日,美日就继续合作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达成协议。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与访美的日本外相河野洋平举行会谈,强调保留驻日美军基地的重要性。5月,日本首相森喜朗访美,与克林顿总统举行会晤,商讨冲绳普天间机场迁移、日本经济结构改革和冲绳八国首脑会议等问题。6月,克林顿赴日出席日本前首相小渊惠三葬礼,与森喜朗再度会晤。7月,克林顿出席在冲绳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并发表讲话,承诺美国将采取切实措施减少在冲绳驻军给当地人民造成的负担。9月11日,美日外长和国防部长在美国举行美日安全磋商委员会会议,着重讨论东亚安全形势特别是朝鲜半岛局势的新发展。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强调美日同盟以及美日韩三方在半岛问题上加强协调的重要性。双方签署了关于日本在2001年至2005年继续分摊驻日美军经费的新《特别措施协定》;宣布建立新的磋商机制,以进一步落实美日防卫合作新指针;重申继续合作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继续合作解决与驻日美军相关的普天间机场迁移和环保等问题。

  美日经济矛盾明显缓解,但在捕鲸等问题上分歧依然存在。

  美国继续强化与日本的同盟关系,提升日本的作用。1月,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与访美的日本外相河野洋平讨论了驻日美军调整部署、日本参与维和、朝鲜半岛等问题。3月,日本首相森喜朗访美与布什总统会晤,双方就加强美日同盟关系和经济问题交换看法。5月,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作为总统特使赴日就导弹防御计划问题与日方磋商。6月,布什及鲍威尔等与到访的日本外相田中会见和会谈。6月30日,布什和到访的日本首相小泉讨论了双边关系、美国导弹防御计划以及对华、对朝政策等问题,发表了题为《致力于安全与繁荣的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确定了建立美日安全、经济战略对话等机制。布什明确支持小泉的经济改革计划,表示美国愿向日本提供全面合作。7月24日,鲍威尔访日,重点与日方讨论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存在问题。“9·11”事件后,小泉与布什通话,并于9月24日访美,表示日本将全力为美国的反恐行动提供援助与合作。布什对日本提供后勤、情报支持表示感谢,希望日本在切断恐怖分子财源、救助难民等方面发挥作用。日本首次派舰艇为美国航母护航,还出台了向美国及有关国家提供紧急援助的七项措施。11月后,日本决定派遣6艘军舰及1000多名海军人员分批前往印度洋,为美国对阿富汗军事行动提供“后方支援”。

  同朝鲜、韩国的关系:美国对朝鲜实行强硬政策,双方关系陷入僵冷状态。 2001年6月6日,布什宣布,美国已完成对朝政策审议,将恢复与朝鲜讨论朝核、导弹及常规军力等问题。6月13日,美朝在纽约举行工作级预备性会谈,重新启动了美朝对话进程,但因双方在谈判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未取得具体成果。“9·11”事件后,布什及美国高层官员屡次指责朝鲜发展和扩散包括生物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11月,朝鲜宣布加入两项国际反恐公约,美国对此表示欢迎,并称愿与朝鲜“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无条件对话。朝方未对美国关于恢复对话的建议作出回应。

  美国继续加强与韩国的关系。2001年1月,美韩正式签署《驻韩美军地位协定》修改协议。3月6日至10日,韩国总统金大中访美,与布什就加强美韩同盟、对朝政策、美国导弹防御计划以及地区形势等交换意见,双方重申了美韩安全同盟的重要性,美方表示支持韩国“阳光政策”。6月中、下旬,韩国外长韩升洙和国防部长金东信先后访美,争取美国支持韩国对朝鲜的“阳光政策”。“9·11”事件后,布什与金大中通话商讨打击恐怖主义问题。金大中表示,韩国将在两国相关防卫条约基础上向美国提供全面合作与支持。韩国决定采取开放领空和军事设施,提供医疗、运输支援以及派遣军事联络团等10项措施。11月15日,美韩国防部长在华盛顿举行“美韩安保协议会”第33次年会,双方就驻韩美军用地管理等问题达成妥协。

  2001年3月,美国接待韩国外长李廷彬访美。5月,朝韩首脑会晤后,奥尔布赖特访韩,会见金大中总统,强调考虑削减或撤走驻韩美军“为时尚早”。9月7日,克林顿总统和金大中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期间举行会晤,讨论了朝鲜导弹计划等问题。9月22日,美国国防部长科恩访韩,与韩国国防部长举行年度安全会议。双方发表联合声明,称朝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继续对韩国、美国的安全造成威胁。10月,美韩不顾朝鲜反对,举行代号“秃鹫2000”的年度联合军事演习。经过近6年的10轮磋商,美韩于12月28日就修改《驻韩美军地位协定》达成协议。

  同阿富汗的关系:美国对阿富汗发动战争。“9·11”事件发生后,布什总统宣布美国处于“战争状态”,将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和为其提供庇护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定为头号打击目标,发誓要将其铲除。10月7日,美国开始对阿富汗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在百日内以极小伤亡打垮塔利班政权。同时,美国推动联合国于11月27日至12月4日召集阿富汗各派政治力量,在德国波恩举行会议,对阿富汗战后政权和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入阿维和作出安排。12月22日,以卡尔扎伊为首的阿富汗临时政府成立,美国立即予以承认。

  同越南的关系:美越关系有所改善。2000年3月13日,美国国防部长科恩访越,这是自1975年越战结束以来美国国防部长首次访越。科恩会见了越南国家主席和总理,并与越南国防部长举行会谈。美越双方在寻找失踪美军人员及定期举行军事交流方面达成共识。7月13日,美越双方在华盛顿签署《美越贸易协定》。11月16日至18日,克林顿总统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后应邀对越南进行正式访问,这是美国总统自越战结束以来首次访越。期间,克林顿会见了越南主要党政领导人,参观了越战失踪人员遗骸发掘现场,出席了美军士兵遗骸交接仪式,并在大学发表演讲。美方表示将向越南提供2亿美元的商业信贷,今后三年每年向越南提供200万美元技术援助,同时愿尽早给予越南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支持越南加入世贸组织。双方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和劳务合作备忘录,并同意在寻找双方越战失踪人员等领域开展人道主义合作。

  同东盟国家的关系:美国继续关注东南亚形势发展,加强与有关国家的磋商与合作。2001年1月,美国对阿罗约就任菲律宾总统表示欢迎。6月中旬,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访美,布什及美国高层与其就美国亚洲政策、中美关系及美国与东盟关系等交换看法。7月24日至27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出席在河内举行的第八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并访问越南,会见越共总书记黎可漂、总理潘文凯等,双方就发展新型双边关系、《美越贸易协定》等进行了讨论。10月17日,布什总统签署批准《美越贸易协定》。美国高度关注印尼政局稳定,支持印尼新政府实施经济改革,并向印尼提供1.3亿美元援助,用于印尼司法改革。5月和6月,美国与泰国、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分别举行联合军事演习。“9·11”事件后,美国重点加强与东盟国家在反恐问题上的合作。9月19日,印尼总统梅加瓦蒂访美,布什与之会谈,双方就恐怖主义问题发表联合声明,印尼对美国建立国际反恐联合阵线表示支持。10月初,美国将东南亚地区6个组织列入恐怖组织名单。11月20日,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访美,布什在会见阿罗约时表示,美国愿为菲律宾打击国内恐怖主义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将加大对菲律宾的军事和经济援助。12月14日,布什与到访的泰国总理他信举行会晤,双方就加强贸易关系和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发表联合声明。

  同南亚国家关系:美国继续调整对南亚政策,加强与印度的关系,并改善与巴基斯坦的关系。2001年4月上旬,布什总统会见访美的印度外交兼国防部长辛格。美印双方签署了《国防合作协议》,决定建立两国国防部长定期对话机制,尽早实现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印度三军参谋长互访。“9·11”事件后,布什与印度总理瓦杰帕伊通话,印度表示将向美国开放领空和提供军事基地等方面的合作。9月22日,布什宣布解除美国因印度核试验对印度实施的制裁。10月16日至18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访印,与瓦杰帕伊讨论美国对阿富汗军事行动以及克什米尔问题。11月5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印,印度提出美印建立“共同防御伙伴关系”的设想。11月7日至9日,瓦杰帕伊访美,与布什总统会晤,集中讨论了反恐问题,双方同意恢复和加强在防务和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6月15日至22日,巴基斯坦外长萨塔尔访美,敦促美国尽早全面停止对巴基斯坦的制裁。“9·11”事件后,美国调整对巴基斯坦政策,将巴基斯坦定为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前线国家。9月22日,布什总统解除了美国因巴基斯坦核试验对巴实行的制裁,但保留1999年10月穆沙拉夫通过军事政变上台后对巴实施的制裁。10月16日,鲍威尔访巴,感谢巴基斯坦对美国反恐行动的支持,并承诺支持巴基斯坦经济建设。双方就阿富汗未来政治安排进行了讨论。11月4日,拉姆斯菲尔德访巴。11月11日,布什和穆沙拉夫在纽约参加联大期间举行首次双边会晤。布什宣布美国将通过双边、多边、债务减免以及贸易等渠道向巴基斯坦提供10亿美元援助,穆沙拉夫表示巴基斯坦将继续支持美国反恐战争,但希望美国尽早结束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

  同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关系:2000年,美国与俄罗斯保持高层往来,但双方在战略安全、不扩散等领域分歧严重,两国矛盾日益尖锐。1月31日至2月2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俄,敦促俄罗斯通过政治途径解决车臣危机,要求俄罗斯同意修改美苏1972年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但遭到俄方拒绝。2月底,美国国务院发表的人权报告指责俄罗斯在车臣滥杀平民,俄罗斯对此予以驳斥。3月27日,美国总统克林顿打电话给普京,对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表示祝贺。4月26日至27日,俄罗斯外交部长伊万诺夫访美,向克林顿转交普京的亲笔信,并与奥尔布赖特讨论了两国关系及全球战略平衡等问题。6月3日至5日,克林顿访俄,与普京举行首次会晤,双方签署《关于战略稳定原则联合声明》等文件。俄方重申反对修改反导条约,反对美国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并提议与美国共同研制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对俄方建议反应消极。6月13日,美国国防部长科恩访俄并会见普京,双方讨论了反导问题。7月21日,克林顿与普京在日本冲绳八国首脑会议开幕前举行会谈。双方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将在防扩散方面寻求新的合作途径,并准备恢复两国在战区导弹研制领域的合作。9月1日,克林顿迫于国内与国际社会的压力,宣布推迟决定是否部署NMD,普京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欢迎。9月6日,克林顿与普京借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之机举行会晤。克林顿表示,其推迟部署NMD是为了让美俄有更多时间解决双方在NMD问题上的分歧,双方发表联合声明重申反导条约仍是战略稳定的基石,并称双方将就修改反导条约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11月13日,普京就美俄核裁军和反导条约问题发表声明,呼吁美俄早日就“第三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 III)举行谈判,并倡议俄美将各自的核弹头削减至1500枚以下。11月中旬,克林顿与普京在文莱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举行会晤,讨论了武器控制和战略稳定问题。普京再次提出大幅削减美俄战略核武器的建议,美方反应冷淡。12月7日,美俄两国联手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一项决议案,要求对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实施武器禁运和其他制裁,迫使其关闭恐怖分子营地,并交出恐怖分子本·拉登。布什当选美国新总统后,普京对布什表示祝贺,并表示希望俄美关系得到保持和发展。美国候任国务卿鲍威尔发表讲话称,美国将与俄罗斯“共同工作”,不会将俄罗斯当作美国的“潜在敌人”,也不会当作“对手”,但尚不会将俄罗斯当作“战略伙伴”,而是将其看作“正在寻找自己道路的国家”。

  美国继续力图扩大在独立国家联合体及其他前苏联国家的影响。2000年1月,克林顿总统会见应邀访美的乌克兰总统库奇马。此后美国国务卿特别顾问和能源部长相继访乌,与乌方讨论扩大双边合作问题。同月,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访问爱沙尼亚,就爱沙尼亚将来加入北约的问题与爱方进行讨论。美国军事学院代表团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向乌军方提供16架价值265万美元的多用途飞机。2月初,美国国务院派团访问摩尔多瓦,就摩尔多瓦加入东南欧稳定公约等问题进行对话。同月,美国与阿塞拜疆签署扩大经贸合作备忘录,宣布将大幅提高对阿塞拜疆的援助。4月15日至19日,奥尔布赖特访问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三国,同三国领导人重点讨论了地区安全、经济合作和援助、政治民主化、人权等问题,并分别向三国提供300万到1000万美元的安全援助。6月5日,克林顿总统访问乌克兰,向乌克兰提供8000万美元资助,并允诺启动一项3000万美元的能源计划,帮助乌克兰实现核燃料进口多元化。8月15日至22日,美国国务院代表团访问哈萨克斯坦,以落实对哈萨克斯坦的援助事宜。9月13日,北约在哈萨克斯坦举行2000年度“中亚维和营”军事演习,美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10个国家参加。

  2001年,美俄相互调整政策,加强对话与合作,关系明显改善。1月18日,鲍威尔在美国国会参院作证时强调,将把安全问题作为处理对俄关系的重点,推进北约东扩。2月24日,鲍威尔与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在开罗举行首次会晤,讨论了战略稳定、中东局势和双边关系问题。3月12日至14日,俄罗斯安全会议秘书谢·伊万诺夫访美,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和鲍威尔举行会谈,讨论双边关系、战略安全和地区政策问题。4月12日,美俄外长在巴黎出席前南斯拉夫问题联络小组会议期间举行会晤,宣布恢复两国在阿富汗、武器扩散及战略和军事问题上的对话。5月17日至18日,布什、鲍威尔等分别会见访美的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双方表示愿为促进全球安全加强合作,但在反导、伊朗、伊拉克等问题上存在分歧。6月16日,布什在访欧期间与普京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娜首次会晤,双方强调彼此不是敌人,而是“伙伴和朋友”,两国可在经贸、能源、地区和安全等问题上密切合作。7月22日,布什和普京在热那亚八国首脑会议结束后举行会晤,发表了《关于即将举行的战略问题磋商的联合声明》和加强两国经贸合作的声明,宣布将就美俄战略武器系统进行磋商,建立“美俄商业对话”机制。7月26日,赖斯访俄,商定两国反导问题磋商时间表。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和财政部长奥尼尔随访,与俄方讨论了双边经贸合作问题。8月11日至13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与俄国国防部长谢·伊万诺夫在莫斯科举行会谈,讨论战略稳定等问题。“9·11”事件后,布什多次与普京通话,寻求俄罗斯的支持。普京9月24日宣布愿同美国分享情报,协助搜救行动,为人道主义运输提供“空中走廊”,且不反对中亚国家向美国提供支持。美国则承诺无意在阿富汗和中亚地区谋求长期军事存在,并首次承认车臣存在恐怖分子,要求车臣“必须立即无条件地割断同国际恐怖组织的联系”。9月18日至19日,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访美,会见了布什、赖斯,并与鲍威尔会谈,重点讨论反恐合作问题。10月19日,美俄元首在上海APEC会议期间举行会晤,双方宣称在反导等战略问题上取得一定进展。11月1日,美俄外长在华盛顿会谈,讨论反恐、战略稳定等问题,并为普京访美作准备。11月3日,拉姆斯菲尔德访俄,与俄方讨论反恐、反导等问题。11月13日至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美,与布什在华盛顿和布什在得克萨斯州的牧场举行两轮会谈,就美俄新型关系、新型经济关系、反恐合作、中东问题、阿富汗问题、打击毒品走私等问题发表6项声明。布什宣布在10年内将美国的核弹头减少到1700-2200枚,承诺给予俄罗斯永久最惠国待遇,支持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俄罗斯表示将削减三分之二的核弹头。12月8日,布什打电话给普京,通知美国决定退出《反导条约》。12月10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访俄,通报美国决定将退出《反导条约》,并同意与俄罗斯签署削减战略武器的书面协议。12月13日,布什正式宣布美国将在六个月后退出《反导条约》,并重申美国将削减进攻性战略核武器,强调美俄已建立起“新的、更有希望和更具建设性的”关系,美国退约不会影响美俄关系。

  2001年,美国继续加强与中亚各国的安全合作。年初,美国向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分别提供价值3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2月,美国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举行了春季反恐怖军事演习。“9·11”事件后,美国为展开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加大了对中亚地区的投入,大力争取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的配合与支持。美国总统布什先后与塔、乌等国领导人通话。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外高加索三国均对美国打击恐怖主义表示支持,同意与美国分享情报,向美国开放领空。美国分别与乌、塔、吉、土、哈等国签定军事合作协定。拉姆斯菲尔德11月4日访问中亚。鲍威尔于12月8日至9日访问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12月18日至22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应邀正式访美,与布什总统会谈,双方宣布将建立“新型关系”,并签署了《关于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备忘录》。

  同欧洲国家的关系:2000年,美国极力强化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但美欧在NMD、欧洲独立防务、贸易等问题上分歧和摩擦增多。2月,美国公开反对欧盟提名的德国副财长韦泽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总裁,双方为此发生争执。5月30日至6月5日,克林顿赴葡萄牙出席美国与欧盟年度首脑会议并访问德国。访问期间,克林顿游说欧洲盟国支持NMD,为此提出美国愿与欧洲盟国分享导弹防御技术。但德、法等国认为NMD计划将破坏全球战略稳定,影响大西洋联盟的团结,对美国部署NMD持较强的保留态度。双方在解决激素牛肉等贸易争端方面也未能取得进展。7月21日至23日,克林顿赴冲绳出席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与英、法、德、意等国首脑就全球信息化、减免穷国债务、地区冲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9月,美欧联手干预外汇市场,以支撑疲软的欧元。同时,美国在七国财长会议上与欧洲盟国就降低国际石油价格问题进行了协调。9月1日,克林顿宣布推迟就是否部署NMD作决定,德、英、意等国对此表示欢迎。9月底,南斯拉夫联盟举行总统选举,美国联合欧洲盟国对南斯拉夫选举施加影响,支持南斯拉夫反对派,促成了米洛舍维奇的下台。10月8日,克林顿给南联盟新总统科什图尼察打电话祝贺其当选,并宣布撤消美国对南斯拉夫的经济制裁,但维持针对米洛舍维奇及其政权人员的限制。11月17日,美国与南联盟恢复外交关系。同日,欧盟正式要求世界贸易组织授权对美国政府的出口补贴行为予以制裁。美国就此发表声明,表示将继续与欧盟一起努力解决争端,避免贸易冲突升级。11月20日,欧盟宣布启动在2003年前组建一支10万人快速反应部队的工作,并就该部队的兵源和构成作出安排。奥尔布赖特对此表示欢迎,但强调欧盟的独立防务计划“不是分割欧洲或大西洋联盟的蓝图”。科恩也警告欧盟必须“正确处理”与北约的关系,称如存在一支在军事上与北约形成竞争的部队,北约的地位就会受到削弱。

  2001年,美国着重在推进导防计划、打恐及阿富汗重建等方面寻求欧洲盟国支持,但双方在扩大打恐范围、环境等问题上存在分歧。2月2日至4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重点就导防问题游说欧洲盟国,强调美国将建立覆盖美国盟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同时要求欧洲联合防务不能影响北约职能和大西洋两岸关系。2月27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出席布鲁塞尔北约外长会议,强调美国重视与欧洲关系,支持欧盟一体化进程,重申美国不会从欧洲撤军,并有条件支持欧洲联合防务。2月23日至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访美,双方强调了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一致同意加强对伊拉克的制裁。布莱尔保证欧洲建立快速反应部队不会损害北约,布什则承诺维持在巴尔干地区驻军。4月11日至14日,鲍威尔赴巴黎参加前南问题联络小组外长会议,并访问马其顿、科索沃和波黑。5月29日至30日,鲍威尔出席在匈牙利举行的北约外长会议。6月7日,拉姆斯菲尔德出席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国防部长会议,重点就美国导防计划争取欧洲盟国支持。6月11日至16日,布什总统访问西班牙、比利时、瑞典、波兰和斯洛文尼亚等五国,出席在比利时举行的北约首脑特别会议和在瑞典举行的美欧首脑会议,强调美国愿加强与欧盟的对话,欢迎欧盟在与北约保持协调的前提下,增强处理军事冲突的能力。访问期间,美欧就北约继续东扩达成初步共识,布什提出下一步北约东扩应包括“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国家,美国将在2002年布拉格北约首脑会议上就此与盟国共同做出决定。美国主要欧洲盟国未对美国导防计划表示明确支持,并对美国拒绝履行《京都议定书》表示了不满。7月19日至24日,布什总统访问英国,出席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八国首脑会议,并在会后顺访意大利。布什重点就美国导弹防御计划加强对欧洲盟国的游说,并承诺在气候变化、贸易等全球问题上与欧洲加强协调与合作,但美欧在反导、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分歧依旧。“9·11”事件后,布什多次与英、德、法等国领导人通话,法国总统希拉克、英国首相布莱尔、德国外长菲舍尔、北约和欧盟领导人等接踵访美,对美国表示支持。美欧在金融、情报、执法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也迅速展开。9月13日,北约宣布启动《华盛顿条约》共同防御条款,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行动与美国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但欧洲各国普遍强调在反恐方面应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反恐军事行动应有确凿证据,避免伤及无辜等。12月3日至11日,鲍威尔出访罗马尼亚、土耳其、比利时、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德、法、英等欧亚9国,出席了在罗马尼亚举行的欧安组织部长理事会和在比利时举行的北约-欧盟部长会议,继续就打恐、阿富汗战后重建寻求各方支持,同时向主要欧洲盟国通报美国将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在美国推动下,欧盟及英、法、德等成为阿富汗重建的主要捐助方。

  同中东国家关系:2000年,美国加大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力度,但收效不大。1月,美国促成叙利亚和以色列在美国举行谈判,但由于双方在戈兰高地等关键问题上分歧严重,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叙以下一轮和谈无限期推迟。3月,克林顿总统在日内瓦会晤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劝说叙利亚在戈兰高地问题上让步,继续同以色列谈判,被阿萨德拒绝。6月,阿萨德病逝,其子巴沙尔继任总统后,继续持强硬立场,叙以和谈迄今未能恢复。1月至5月,美国分别邀请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约旦领导人访美,力图缩小巴以分歧,但未能取得成果。6月,克林顿分别会晤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利机构主席阿拉法特,试图撮合以巴举行和谈。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两次赴中东穿梭斡旋,力促以巴在谈判中采取灵活务实态度,并劝说以巴领导人赴美同克林顿举行会晤。7月11日至25日,克林顿与巴拉克、阿拉法特在戴维营举行三方首脑会晤,推动以巴双方讨论了耶路撒冷归属、边界划分、难民回归等关键问题,但巴以在耶城地位问题上互不相让,克林顿未能促使双方达成最终地位协议。7月28日,克林顿警告阿拉法特不要采取单方面建国行动。为向巴勒斯坦施压,克林顿扬言将在年内决定是否把美国驻以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8月底,克林顿与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举行会谈,讨论如何帮助巴以克服和谈障碍。9月25日,克林顿分别打电话给正在举行会晤的阿拉法特和巴拉克,敦促双方加快和谈速度。26日至28日,美、以、巴三方在美国举行部长级谈判,达成“戴维营谈判纪要”和“未来谈判框架文本”。9月底,巴以间爆发冲突并迅速升级,克林顿多次与巴以领导人通话,敦促双方停止冲突,恢复和谈。10月初,奥尔布赖特先后出席在巴黎举行的“美以巴三方会晤”和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美巴埃三方会晤”,就结束巴以冲突进行斡旋,但未能收效。10月中旬,克林顿赴沙姆沙伊赫出席关于结束巴以冲突的多边首脑会议,呼吁巴以保持克制,防止暴力恶性循环,并促使巴以就结束冲突达成口头协议。11月,克林顿先后与阿拉法特、巴拉克在美国举行会谈,强调巴以双方应尽快落实在沙姆沙伊赫达成的共识,为恢复和谈创造条件。12月19日至23日,在美国的推动下,巴以双方代表在华盛顿进行谈判,但未能取得进展。

  美国对伊拉克和伊朗实行“区别遏制”政策,侧重遏制伊拉克,同时试探同伊朗改善关系的可能性。4月,美国国会民主党议员托尼·霍尔赴伊拉克考察人道主义状况,承认伊拉克人民遭受的苦难与经济制裁有关。此后,美国放宽对伊拉克进口人道主义物资的限制,但仍强调要推翻萨达姆政权。9月,美国对俄罗斯、法国、约旦等国飞机“闯飞”巴格达十分恼火,极力阻遏伊拉克打破国际孤立的努力。美国“指责”俄、法等国违反联合国决议,并宣布将成立国际刑庭,以反人类、战争和种族灭绝等八项罪名起诉萨达姆及其亲信。2月,美国对伊朗改革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表示欢迎。克林顿总统表示,美国愿与伊朗建立“建设性关系”。3月,奥尔布赖特公开承认美国过去对伊朗政策有过“错误”,并宣布解除伊朗地毯、干果等四种特产对美国出口的禁令,表示美国愿与伊朗加强民间交流和进行官方对话。但美国仍以伊朗支持恐怖主义活动、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对中东和平进程为由,保留对伊朗的主要制裁。

  美国继续维持在中东的军事存在。美国在加强与以色列特殊战略关系的同时,向中东、海湾国家兜售其“联合防御计划”。美国国防部长科恩于4月和11月两次访问中东,渲染两伊威胁,向中东各国推销武器装备。美国在中东的所作所为使该地区反美情绪上升,美国“库勒”号驱逐舰10月12日在也门亚丁港被炸,多名美军士兵伤亡。

  2001年,美国对巴以冲突由“超脱”转为介入,但未能推动双方重启和谈进程。2月7日,美国对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当选以色列总理表示祝贺和欢迎,强调美以关系坚如磐石,敦促沙龙继续推进中东和谈。3月18日至21日,沙龙应邀访美。美国强调结束暴力、创造合作气氛是重开巴勒斯坦与以色列谈判的重要条件,美国将继续努力帮助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奠定和平基础,但不会过多介入。3月27日,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关于向巴勒斯坦派遣联合国观察员部队的提案。5月21日,美国前参议员米切尔主持的巴以冲突国际调查委员会发表有关中东局势的调查报告(简称“米切尔报告”),提出以色列应立即冻结犹太人定居点建设,停止使用过度武力对付巴勒斯坦示威者,并解除对巴勒斯坦经济封锁;巴方应制止对以袭击,加强打击恐怖活动等。报告建议巴以双方立即停止暴力,采取步骤重建互信,在停火考验期后恢复和谈。6月13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内特赴中东斡旋,促使巴以达成停火协议。6月26日,沙龙再次应邀访美,布什赞赏沙龙在巴以冲突中的“克制行动”,敦促巴以双方继续落实“米切尔报告”和“特内特计划”。6月26日至29日,鲍威尔国务卿访问埃及、以、巴和约旦,推动巴以双方同意接受七天“考验期”和六周“冷却期”的停火时间表,执行“米切尔报告”和“特内特计划”。10月3日,布什总统首次公开表示巴勒斯坦有建国的权利。11月19日,鲍威尔专门就美国的中东政策发表讲话,呼吁巴以双方尽快停火,执行“米切尔报告”和“特内特计划”,为恢复和谈创造条件;敦促双方在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的基础上,通过谈判达成最后协议,实现巴勒斯坦建国,并保证以色列安全;宣布美国将加大参与中东和平进程力度。12月1日至2日,沙龙应邀访美。美国呼吁阿拉法特“迅速、果断”地打击恐怖组织。对以方大规模动用武力进攻巴人,美国称以“有权自卫”。12月15日,美国在安理会再次否决向巴勒斯坦派遣国际观察员的提案。

  美国多次轰炸伊拉克,威胁对伊动武,未能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实施“精明制裁”。2月16日,美英出动24架战机对巴格达近郊的五处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及导弹阵地进行大规模轰炸,造成平民伤亡。这是自1998年12月“沙漠之狐”行动以来规模最大的对伊空袭,也是布什执政后第一次对外动武。3月30日,美国战机轰炸了伊拉克南部地区的高射炮阵地。5月下旬,美英在安理会提出“精明制裁”方案,提出适当放宽伊拉克进口民用物资,制止伊拉克走私石油和加强对伊进口军用物资控制,受到伊拉克和许多国家反对。6月,鲍威尔出访中东时寻求地区国家对“精明制裁”方案的支持。7月3日,安理会通过1360号决议,将伊拉克“石油换食品”计划延长五个月,“精明制裁”方案未能通过。8月7日,美英战机轰炸了伊拉克北部防空基地。“9·11”事件后,伊拉克称美国遭袭是“自食恶果”。美国称萨达姆为“邪恶之人”,企图找出伊拉克与“9·11”事件有染的证据,多次向伊拉克发出动武威胁。11月26日,布什要求伊拉克允许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返伊,以确定伊拉克是否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否则伊拉克将面临严重后果。伊拉克拒绝了布什的上述要求。

  美国继续维持对伊朗的遏制政策。8月5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对伊朗和利比亚实行制裁的《达马托法》有效期延长5年。“9·11”事件后,伊朗反对美国单方面对阿富汗动武。10月12日,伊朗全国爆发反美游行,抨击美国推行“国家恐怖主义”政策。

  “9·11”事件后,美国寻求中东地区国家支持其反恐。美国促使沙特和阿联酋与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断交。10月3日至5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问沙特、阿曼、埃及、乌兹别克和土耳其,寻求五国支持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10月5日,美国将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和“伊斯兰圣战组织”等15个组织列为“外国恐怖组织”,要求有关国家冻结这些组织的资产,引起多国不满。美国多次敦促也门加大打恐努力。

  美国继续加强与以色列和土耳其的军事合作。2001年初,美以举行“杜松眼镜蛇”军事演习,协调美国“爱国者”和以色列“箭”式两个反导系统。1月17日,美国、以色列和土耳其三国海军在以色列西部海域举行“自强的美人鱼III”的海上军事演习。

  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2000年,美国继续在贸易、反毒品等领域加强与拉美地区国家的合作,并积极在该地区推进“民主”,但其干涉拉美国家内部事务的做法受到抵制。1月14日至15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问哥伦比亚,就美国拟向哥伦比亚提供近16亿美元军事和经济援助一事与哥伦比亚政府磋商。5月18日,克林顿总统签署“加勒比盆地计划”加强法案,向加勒比及中美洲2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较为优惠的贸易待遇。8月15日至20日,奥尔布赖特对巴西、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等南美五国进行访问,在促进拉美地区民主、发展贸易合作等问题上要求各国支持。8月30日,克林顿对哥伦比亚进行访问,宣布向哥伦比亚政府的“哥伦比亚计划”提供13亿美元的援助,用于支持哥伦比亚打击贩毒和恢复国内和平进程。美国对古巴的制裁有所松动。3月,美国国会众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通过减轻对古巴封锁的议案,批准向古巴出售药品和食品。6月28日,美国最高法院驳回古巴男童埃利安在美远亲为埃利安寻求政治避难的上诉,埃利安和家人离开美国返回古巴。与此同时,古美两国奥林匹克委员会41年来第一次在哈瓦那签署促进两国体育运动交流与合作协议。美国3名参议员访古,调查美国对古巴的封锁情况。10月28日,克林顿签署一项放宽对古巴禁运的法案,允许美国向古巴输出食物与医药用品,但禁止美国政府机构或民营银行对古巴提供融资,规定古巴必须向第三国寻求财务支持以购买美国产品。古方认为该法案对古巴严重歧视,数千群众在首都哈瓦那举行示威,以示抗议。

  2001年,美国继续加强与拉美各国的关系,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加强与拉美国家的反恐合作。2月16日,布什总统对墨西哥进行工作访问。3月,巴西总统卡多佐应邀访美。4月19日,布什会晤阿根廷总统德拉鲁阿。4月20日至22日,布什出席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第3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推动会议通过《魁北克声明》和《行动计划》,决定在2005年1月前结束有关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的谈判。“9·11”事件后,在巴西倡议下,美洲国家组织于9月21日在华盛顿召开外长会议,决定启动《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美国对阿富汗军事行动开始后,拉美国家均表示支持。美国要求加共体国家采取措施切断恐怖分子金融网络。美国与古巴关系有所改善。12月,古巴向美国购买食品和药品,两国自1962年以来首次进行直接贸易。美国密切关注阿根廷经济形势,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8月向阿根廷提供80亿美元补充应急贷款。12月,美国与墨西哥、加拿大就阿根廷经济恶化和政局动荡发表联合公报,并宣布美国将向阿根廷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同非洲国家的关系:2000年,美国在艾滋病、地区和平、减免债务等问题上增加对非洲的关注。1月,美国利用担任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之机在安理会举行“非洲月”,召开会议讨论艾滋病问题和刚果(金)、安哥拉、塞拉利昂等国和平进程问题。2月,克林顿总统多次敦促非洲有关国家领导人采取措施尽早制止非洲的战乱。3月4日至7日,美国派总统特使约翰斯顿对苏丹进行访问,实地了解苏丹国内形势和政局发展情况,并就此向美国总统提出报告。5月10日至11日,第二届“南部非洲共同体-美国论坛会议”在莫桑比克召开,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率团参加,与南共体14国就加强美国与南共体之间的合作进行商讨。5月18日,克林顿签署《非洲增长与机遇法》。5月中旬,南非总统姆贝基访美并会晤克林顿,美国承诺通过美国国际开发署在今后五年中向南非提供2.5亿美元的援助。7月25日至27日,美国与肯尼亚等非洲11国在肯尼亚召开“2000年金矛研讨会”,讨论了非洲地区冲突与人道主义干预等问题。8月26日至29日,克林顿访问尼日利亚、赴坦桑尼亚出席布隆迪和平协议签字仪式,并对埃及进行短暂访问。访问期间,美国宣布向尼日利亚提供2000万美元援助用于防治艾滋病,并承诺将说服其他债权国减免尼日利亚外债。12月8日至12日,奥尔布赖特访问南非、毛里求斯和博茨瓦纳三国,并赴阿尔及利亚出席埃塞俄比亚与厄里特立亚的和平协议签字仪式。

  2001年,美国继续关注非洲地区冲突及“民主化”等问题,加强与非洲经贸合作,维持对有关国家的制裁。刚果(金)新总统约瑟夫·卡比拉于2月初访美,布什总统敦促卡比拉政府及刚果冲突其他派别遵守有关和平协议。5月22日至28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访问马里、南非、肯尼亚和乌干达,与四国总统及外长就双边关系、民主、艾滋病及非洲地区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5、6月份,布什先后会见到访的尼日利亚总统和南非总统,就防治艾滋病、制止非洲地区冲突及美非贸易等问题进行会谈。“9·11”事件后,非洲各国领导人均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对美国的恐怖袭击。9月28日,联合国安理会取消对苏丹的外交制裁后,美国仍维护单方面对苏丹的全面经济制裁。10月29日至30日,首届美非经贸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召开,美国敦促非洲国家继续推进民主和市场经济,并推出多项援非经贸措施。12月初,美国9人军事小组和驻肯尼亚使馆主管索马里事务官员访问索马里,对索马里可能存在恐怖主义问题进行调查。12月21日,布什签署国会两院通过的含制裁条款的《津巴布韦民主和经济恢复法案》。

  引自外交部网站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