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自台湾的广告人陈俊良,这些年在上海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有了自己的事业,也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来听听他的故事。
陈俊良在上海经营广告已经有些年头了,当他坐在自己的公司里,回忆起十年前第一次来上海的感觉,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陈俊良:那时侯刚到虹桥机场的时候感到有点失望,因为整个的感觉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就是整个的作业或者海关等等那些东西,其实是有点失望。”作为一个专业的广告人,当时让陈俊良感到与想象中不太一样的更多的是来自于和上海广告人的沟通困难。
“陈俊良:那时候的平面(广告)都是密密麻麻的,好象是我要把所有的话全部讲完,很怕漏掉什么东西。创意的转换和包装比较少,坦白讲也比较无趣,那时侯的广告蛮平板的,出来叫一叫、喊得大声一点完了就结束了,大概都是这个样子。”
的确,当1979年中国出现第一条电视广告的时候,全国一年的广告经营总额只有几百万元,从业人员也不多,创意或者形式上的求新求变更是非常罕见。经过十年经济发展后,到80年代末,人们渐渐意识到广告不仅是对产品的“广而告之”,本身也是一个值得经营的行业,于是纷纷投入这个行业。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广告业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得到发展。在陈俊良看来,上海人之所以能较快地接受先进的广告理念从而突破自己,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特质。
陈俊良:“上海人的学习能力特别强,在领悟力上特别强,以前公司有好几个办公室,同一批招进来的人最先能够进入状况的通常都是上海的同事。”他说,人员素质决定业界的发展速度,“善于学习”使上海广告界和国际接轨的速度比谁都快,同时,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为广告界的自身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广告公司数量少了,但是规模大了,业务精了,人员素质高了,行业里的这些变化同样影响了陈俊良的变化:他曾经离开过上海,但是又回来了;他曾经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广告公司工作二十几年,但是在上海,他做出了自己单干的决定。陈俊良坦言,这一切就是这十来年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陈俊良:“在中国要打一个品牌,唯一不能放弃的就是上海市场,就是不能掉了上海市场。有关于商业运作上面所需要的配套、或者周边的系统、或者是人才的取得,都是比较方便的。”
如今的上海,不论硬件软件都让陈俊良感到满意。当然,作为一个广告人,他最得意的还是漂亮的广告在上海的城市外观中所起的作用。
陈俊良:“因为这边经济条件好,消费能力高,所以会立一些霓虹塔,立一些户外广告的路牌,立了之后让这个城市的风貌就会不同,会更亮丽。这些广告牌在某种程度点缀了我们的视觉,点缀城市的过程当中丰富了我们的视觉。”
陈俊良说,现在当他出差去其他地方时,都会用“去哪里”来表述,只有说到上海时,才是用“回上海”,上海,已经让他产生了归属感。做了几十年的广告经营,陈俊良深深懂得:广告,就是市场景气的风向标,而上海市场的活跃度让他觉得有着做不完的事儿,选择上海可以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陈俊良:“如果不是上海,那么应该是哪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有什么理由不选择上海?我觉得从各个方面,从经济的、从系统的、从人才的、从资讯的、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讲,都应该是上海。”
东视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