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和土地,是每个中国农民的命根子。今年71岁的郭国青老汉,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眼睁睁地看到自己的家园被洪水淹没,他一生盖过八次房子,总是倒了建,建了倒,一次也没能保住。因为他的家,在阜南县蒙洼。
郭国青住在阜南县曹集镇,记者找到他时,老汉正在街上遛弯。这是他几十年的习惯,只是以前在田埂上遛弯,而现在是在水泥大街上。
曹集是阜南县最大的一个高岗,四周都是几米高的圩子。郭大爷带我们走进他的新家――100多平米的两层楼房,站在楼上,似乎可以感觉到二十里之外,淮河在静静地流淌;也可以看到他从前的家,那间倒过七次的茅庵子,那里就是蒙洼行蓄洪区,183平方公里,包括四个乡镇,15万多人口,从1953年至今,为了保护淮河下游城市免遭洪水的侵蚀,蒙洼已经11次蓄洪,每年行洪。
驱车五里路,郭大爷带我们走进蒙洼蓄洪区,透过一片庄稼地,隐约可看到他的茅庵子。
郭国青大爷:“盖了八次房子,第一次我16岁开始盖的,22岁盖了一次,28岁盖了一次,30多岁盖了一次,六七十年我总共盖了八次房子,那受的罪大得很了,那脱坯累得腰都是疼的,胳膊都累疼。”“大儿三十二岁 了,穷啊,没地方住,人家不敢结亲。”
在安徽,蒙洼曾经是灾区和贫穷的代名词。每当淮河上洪峰来临,王家坝开闸放水,蒙洼人总是率先作出牺牲,离开他们的家园。老汉印象中最深的是1991年的大水,蒙洼蓄洪,房屋、牛羊全泡在水里,全村的人撤到高岗上,半个多月,交通全部隔断。
71岁的郭大爷,魂牵梦绕的是那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园和安宁温饱的生活。
为了彻底解决蒙洼地区农民年年被淹的问题,2000年,国家出台政策,统一调整土地,统一规划,进行移民建镇工程,采取由国家出资和群众自筹的方式进行建房。2002年2月,郭大爷家和另外1500户蒙洼人全部迁入了新居。
有了新房,郭大爷的三个儿子都讨上了老婆。他很自豪的告诉我们,对面那一套就是大儿子的。因为再也不必担心房子被水淹了,儿子媳妇们都放心的外出打工去了。现在他和老伴除了每天给孙子做做饭就没什么可忙的了。
闲着没事的时候,郭大爷爱到隔壁原来的老邻居那里去唠唠嗑。又唱起那首曾经流传在蒙洼的民歌,我们从老人的眼中再也找不到悲苦和凄凉。
淮河弯弯淮河长,淮河两岸好凄凉
十年倒有八年淹,一年旱来一年荒。
2002年3月28号,阜南县蒙洼行蓄洪区移民建镇二期工程启动,到今年年底,又将有4009户村民告别多灾多难的蒙洼区,告别漂泊流离的过去,拥有新的家园。歌谣里所描述的情景,将逐渐消失在蒙洼人的记忆中。
安徽台报道(普郁、徐玮、张震、赵建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