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今的上海在很多人眼里,长满了能引得凤凰来的梧桐树,而这些梧桐树其实就是上海陆续出台的一些灵活务实的人才政策,它们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来沪创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上海的梧桐树是怎样种出来的呢?它给来沪创业的人才带来什么样的优势和实惠呢?今天我们的系列报道《变化的城市变化的人》来谈一谈上海的人才政策,请看广角记者沈立生的报道。
上海将在2005年建成亚洲人才高地,到2015年建成国际化人才高地。人才的储备是我们这个城市竞争实力的储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的发展依靠的是各方人才,多姿多彩的思想观念、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共同建设了我们这个朝气蓬勃、绚烂璀璨的城市。
今年42 岁的黄晖,有着两个身份,第一个身份是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和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特邀研究员,第二个身份,却是上海天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用过去的标准来看,黄晖就是集亦官亦商于一身了,他说,这主要还是得益于上海灵活务实的人才政策。
上海天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晖博士:“举个简单的例子,人事局在我的情况,有三条政策:第一来去自由;第二可以有弹性工作制;第三可以创办企业,这三点对我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留下来跟这些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有关系。”
作为我国英语教学泰斗许国璋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黄晖在获得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博士学位以后,又获得了美国鲁汶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就是这样一位年薪10万美金的成功人士,一年前毅然决定回国,回到上海,开创自己的事业。
上海天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晖博士:“到了上海以后,我觉得最深的感受是,虽然生活上比较辛苦,工作上比较忙碌,但是我的心情非常愉快。原因是我做了很多项目和事情。能够跟具体的中国社会实践和操作相联系,所以能把我的知识和技能直接贡献给上海的具体发展当中。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地方。”
人们都说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竞争会更加激烈,所谓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为了使我们的城市更具竞争力,1989年6月24日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留学人员的专门工作机构--上海市留学人员服务中心正式挂牌对外开展工作。在历任和现任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怀下,上海的人事部门在国内率先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政策和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沪。上海从1994年起正式实施构筑人才高地的战略,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一,上海人才的总量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上海现已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职称以上的专 业技术人员119万人。第二,各级各类人才市场已经基本建成,完成了由过去要工作找市长,到现在要工作找市 场、实行双向选择的过渡。第三,立足打“中华牌”“世界牌”,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向世界敞开大门。在引进 国外人才三万多人的同时,还以每年一万人的规模引进国内的各类人才。第四,人才高地建设的机制、环境得到了改善。在人才法规的建设方面也逐步与国际接轨 。加快了人才工作的法制化。
上海人才智力研究所所长 沈荣华:“我们人才开放度进一步扩大,过去一个人要进上海,有户口的关系,非常困难,那么现在来看,我们进上海的大门就打开了。只要上海需要,都可以进来。”
记者:为了应对我国加入WTO以后的形式要求,上海超前研究制订了一系列国际化人才高地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直接成为上海国民经济健康持续高速发展的动力之一。
为了进一步吸引高层次人才,上海破除了传统的户籍制度,积极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在总结实施蓝印户口经验的基础上,今年6月,上海正式实施居住证制度,从创业、工作、居住、社会保险、外汇兑换和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了优惠和便利。成为吸引人才的磁石。这项制度实施以来,已经有300多名在户留学人员领到了居住证,其中博士生、硕士生就有214人。
上海人才智力研究所所长 沈荣华:“人才高地建设以后,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人才意识和观念的转变,大家觉得在经济竞争当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都把人才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也就是第一资源。”
段祺华,一个在中国法学界、经济界享有盛誉的名字。十年前,他和妻子带着在美国的积蓄回到上海,创办了后来盛誉卓著的“段和段”律师事务所,说起十年的发展历史,段祺华十分感慨:“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律师 段祺华 1992年有了来去自由的新政策,国家教委出台了这个政策,全国第一个对国家教委做出反应的是上海市政府,我记得当时在七月底八月初,就发了个鼓励留学生回上海办企业投资的规定。这个规定我记得比北京早,比深圳早,比湖北早。”
有了政策,不等于万事大吉,创业的过程中,段祺华碰到了许多的困难,也曾经动摇过。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律师段祺华:“特别是1994年,带了十万美金回来投资,全部亏完了。我当时就想回去,因为我当时在美国的工作也很好,家也在美国。当时留学中心、人事局、司法部都对我说,既然回来办了,就要把事情做好。”
就这样,段祺华坚持下来了,而且一坚持就坚持了近十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现在的他笑言,再想撤回美国是不可能了。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律师段祺华:“现在撤回去是不可能了,这么大一个摊子撤也撤不回去了,但是我的想法是说,我们现在是走出国门,我们在美国已经办了分所,我们还想在其它地方办分所。”
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向我们表达了这样的想法,看好改革开放的中国,看好充满活力的上海,看好务实的人才政策。
上海天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晖博士:“我认为作为一个专门想做一番事业的人来讲,我想选择一个最有活力,最充满机会的地方。而上海恰恰是最合适的选择。”
与段祺华有着相似经历,在上海办实业的屠海鸣,说起上海这几年的软环境的变化更是显得体会颇深:“我们政府的公务人员办事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这是我深刻感受到的,比如说,十年前我要办一张营业执照,这个章那个章,没有一两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根本批不下来。现在很多地方两天有时甚至更快,就办好了。”
的确,上海的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上海国际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 汤为民:“在工作当中,我们把我们的留学人员不仅作为工作的对象,我们把他们作为我们的朋友,也作为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在工作中,比如他们第一次来我们可能不认识,大家是工作对象,可能在第二次第三次我们就会成为很好的朋友。”
一些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实况:市人事局工作人员:“我们总是以留学生作为自己的朋友,因为我们是贯彻党的政策的一个窗口。”
实况:市人事局工作人员:“从工作的本身来说就是一个服务。自始至终从服务上去努力,把工作做好。”
正是这些扎扎实实的努力,使得上海构筑人才高地战略设想一步一步变为了现实,作为这个设想的受益者,黄晖博士的评价很实在,也很中肯:“有些政策制订出来以后,在落实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走样或者是变形,而上海在这方面抓落实抓得很好。一旦一个政策出台以后,他会用心去抓,用心去把它贯彻。一些具体牵涉到的人员,切实感受到这些政策结果,我认为上海在务实方面的确是很有模范作用的。”
东方电视台《变化的城市变化的人》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