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我省北部和西部的雁门关地区与蒙、冀、陕三省交界。这里生态环境脆弱、贫困面比较集中,但地域宽广、种草养畜资源丰富。目前,全区域内有贫困人口102.6万人,占到全省贫困人员总数的36.4%,被称为我省的西北贫困线。2001年,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宏观决策, 出台了《关于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意见》,至此,一场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当地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主的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全面展开。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涉及4市地28个县,人口54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4.5万人,占到全省农业总人口的16.8%。一寒二旱三风沙是当地农业发展的三大制约因素。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6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41元;然而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375元,比全省高出185元;牧业收入的比重占农民收入人均纯收入的25.5%,比全省高出15个百分点。因此,在当地发展畜牧业有着天然及传统的便利条件。与此同时,关外生态环境由于缺乏治理,恶化趋势严重,使其成为了关内和北京地区沙尘暴的重要来源和主要通道。为改变这一现状,雁门关生态经济区建设力争做到新机制、高水平、高效益;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产业化经营为途径、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确保人均1亩高效农田或2亩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放手让农民种草养畜,走以牧为主、农林牧协调发展的道路。通过实施“良种工程,草林植被建设与设施养殖示范工程、畜产品安全工程、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市场信息工程、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六大重点工程”,将雁门关区域建成草茂林丰,山川秀美、畜牧发达、农业高效、农民富裕的生态畜牧经济区。畜牧区规划用10年时间完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田成平、省长刘振华等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并深入实地亲临检查指导,各市地及相关县都制定了相关工作措施。从而使生态区建设有序顺利进行。从2001年到目前,区内共耕地种草70万亩,退耕种草90万亩,“三化”草地治理200万亩,粮经饲结构由2000年的67:32:1调整为64:25:11。畜牧业产值占到农村牧渔业总产值比重比2000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达到37%,农民人均种草养畜纯收入44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到了27%。
展望篇:
耕地种草面积600万亩,退耕种草400万亩,合计将达到1000万亩。
粮经饲结构调整为46:14:4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12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将达到40%以上。
这是山西台记者任云红、牛才、小张、吕兵报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