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王冉 摄像:郭浩
当您看到这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时,或许不会想到,用来制作这些艺术品的原材料,竟然就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易拉罐。
家住吉林市西大小区的由守义,每天都要收购大量的易拉罐,正是用这些废弃的易拉罐,由守义构筑起了他的易拉罐艺术馆,令每一个来参观的人赞叹不已。
由守义原本是一名普通的锻压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与金属打交道,从小就喜爱工艺美术的他起初是用普通的材料制作一些简单的工艺品,一个偶然的机会,易拉罐闯入了他的视线。
采访: 吉林市易拉罐艺术作品创作室 由守义
那是(19)87年,有一次喝饮料的时候,无意发现易拉罐里面这种银白色非常有诱惑力的感觉,所以就觉得利用这种材料能不能搞一些艺术品,好多人喝完易拉罐以后随手就扔掉了,我觉得挺可惜,既浪费地球资源,又污染环境,我觉得何不利用起来,于是收集了一些易拉罐,对它进行研究,刚开始我用易拉罐做的第一件作品做了一个雄鹰,当时我就觉得做出来效果也挺好,觉得这个原材料非常有挖掘的潜力。
从此,由守义与易拉罐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被别人随手丢弃的东西在他眼里变成了宝贝。十几年不断地探索,光是各种工具由守义就收集了上百种,利用这些普普通通的工具,由守义一步一步实现着他的梦想。
把易拉罐分解是制作艺术品的第一步,在这个工序中,力度的把握非常重要,用力稍大就会在薄薄的铝片上留下摺痕,一个易拉罐就报废了。普普通通的易拉罐,到了由守义手里,剪几下,再敲一敲,一会儿就变了模样,但这看似轻松的一招一式中,其实包含着不知多少次的探索与失败,十几年的时间,由守义用掉了四万多个易拉罐,可真正成功的作品却只有一千多件。
1999年,为了迎接中国阴历龙年的到来,由守义特意设计了一件大型作品团圆龙,这件作品直径两千毫米,用两千个易拉罐的罐底组成龙的麟片,计划在2000年1月1日制作完成。由守义的家境并不宽裕,为了维持生计,他与爱人开了一家小吃店,在制作这件作品期间,他还得抽时间到店里帮工。
采访:吉林市易拉罐艺术作品创作室 由守义
“帮工的时候也都不是非常静心那么帮工,也时刻考虑到我的这些作品,所以(有一次)客人要红烧刀鱼,红烧刀鱼得抓粉面,抓来抓去头脑当中还在想这件作品,结果手就伸到油锅里了,赶紧把手缩回来,一看手都沾上油了,觉得第一个印象就是这手要是烫坏了就做不了艺术品了。”
2000年1月1日,作品完成了,同年5月,由守义带着团圆龙和其它十九件作品,走进了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展览。这次展览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感觉,一周时间内有上万人次参观。人们对作品的评价也让由守义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采访: 吉林市易拉罐艺术作品创作室 由守义
“最开始的时候做一些作品,就觉得说一个是个人爱好 、喜欢,另外就是通过我的付出、创作,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当时是这么考虑,但通过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受到大家的认可,说吉林真有能人,中国人真厉害,通过这些,我逐步思想就转变过来了,就觉得一件艺术作品它不单纯是我的,做小的时候是我个人的行为,做大了它完全可以代表一个城市,代表一个国家。”
在展览期间,有人出价13万人民币买这件作品,但由守义没有卖,而是带着它回到了吉林,在吉林市博物馆开办了这间由守义易拉罐艺术馆,让更多的人到吉林来认识这种全新的艺术。
成功的背后不只是鲜花和掌声,就在由守义的事业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他的女儿因为患白血病离开了人世,母亲也瘫痪在床,但沉重的打击并没有由守义消沉,而是把对亲人的爱融入到创作当中。
他最初的作品只是单纯地写实,一花一鸟都追求形的逼真,而现在他更加注重作品的神韵,更多的将自己的思想加入到作品中。
他创作的十二生肖等系列作品,线条简洁,生动传神,令人回味。
为了对自己的作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每隔一段时间,由守义都要邀请美术界的朋友来指点一番。
采访: 吉林市博物馆研究员 王朝中
“你有别于一般的手艺人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你不是做盆盆罐罐做实用品,你在做艺术品,反映传统文化的一种美,我看前面有的作品已经干预生活了,做些幽默画,哲学定理,你已经脱离了简简单单的工艺品了,已经奔着更高的境界(发展)了,这是非常可喜的。”
现在,由守义的作品又在尝试与行为艺术相结合,通过这件刚刚完成的作品,他想提醒自己,在赞扬声中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努力去追寻更高的人生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