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历史中国     魅力中国     今日中国         



[鄂尔多斯]《沙漠里的脚印》2003-58(179)


  编导:秦 雯 摄像:李毅

  位于伊金霍洛旗境内的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每年夏季都会迎来无数的国家珍惜动物,其中遗鸥的数量由为庞大。在蔚蓝的天空下面,碧蓝的湖水,丰美的水草,雪白的羊群,刹那间使人为之恍惚,这里到底是江南的水乡,还是塞北的高原。鄂尔多斯人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使昔日的荒漠的植被变成了今日绿洲。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 宝日勒岱

  “比如60年,有一次4级风沙尘暴我那时候在大队工作,一次刮风就是一天一夜,死了几个人,还累死了一批牲畜,这个情况下,怎么样发动群众,治理沙子,不要再跑,不要再搬走,这个沙进来了,我们还是退出去,还是我们进去沙退,后来还是人进沙退。”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这里推行了大规模的垦荒,"广种薄收、倒山种田"的耕作制度,而每次垦荒都引起了沙化的扩展,从50年代末开始以宝日勒岱为代表的一大批治沙的人们,种植大面积的抗旱树木,开始了艰苦的治沙工作。

  采访:

  “对这个治沙必须有坚定的立场,艰苦地奋斗在治沙,不然沙漠不好治,特别蒙古族沙地是流动沙丘,你年年植年年补,它才固定住了,治了一次不管用,今年绿了,明年又刮倒了,自然植被不好了,明年绿了天刮风了,它就又刮倒了,有一点沙子它刮来刮去,越刮越大,就又沙化了。”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以宝日勒岱为代表的治沙人从事着艰苦的治沙工作,因为没有树苗,拉骆驼到远在陕西的种苗基地拖回一棵又一棵的树苗,往返行程有300多公里。风餐露宿在荒漠之中,补种补植被风沙吹倒的树苗已经是家常便饭。乌审昭的绿洲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从开始只有90多棵树到现在方圆20多公里种满了绿色的植被,当地人给这种树起名叫"母亲树"。20多年来,春夏两季播种固沙林和抗旱的沙草,秋冬季节种植沙蒿等植物,他们用青春的汗水、蓬勃的热情浇灌希望的绿洲。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希望变成了现实,一片绿色铺满了原本荒沙一片的土地。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 宝日勒岱

  “乌审的变化,确实比过去变化太大了,过去我们想到的,现在也做到了。”

  大面积的开垦草原,向草原要粮食的做法已经成为了历史,在坚持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的引导下,在库布其沙漠的北源,形成了全长三百八十多华里的锁边林带,可控制荒沙300万亩。自然变化的周期是缓慢的,为了控制沙化的蔓延发展,改善地貌,逐渐建立起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鄂尔多斯人民近几年实行了以林牧为主,提倡由局部的舍饲禁牧到大面积的轮牧、修牧。并开发人畜饮水工程。大部分牧民们盖起了饲养棚,科学的养殖牛、羊,发展现代畜牧业,这种即能保护草原,又能很快致富的新路子,改变了牧民们靠天养畜的观念。

  采访:牧民 富玉华

  “这个生态工程搞的是好,我考虑它是给后代做好事,你把这一带地方,随随便便破坏了,绿化不了,牲口都吃完了,你吃什么,你给后代做好事,这个提倡我们非常高兴,非常高兴。”

  舍饲圈养富了牧民,保护了草场。而且也提高了羊的产值,牧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起来,草原的生态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在维护生态的同时,人们又在寻找着一条利用沙漠致富的新路子。恩格贝沙产业开发区地处库布奇沙漠的中段,1989年以来一批批开发沙漠志愿者放弃城市生活,进驻恩格贝,王明海就是其中的一位,从最初的荒漠化治理,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这里种植了上百种绿色植物,养殖了鸵鸟、长颈鹿等多种珍贵物种。利用地下水建成了蓄水塘和水库,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

  采访:贝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明海

  “我们现在的沙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是建立在过去十几年生态建设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我们生态建设坚定不移,能够(成功)的十几年。而且把相当的资金,每年还要大力的投到生态建设中去,这样我们生态建设的质量,越来越高。生态建设质量越来越高又促进了我们的产业化发展。”

  王明海用实践证明了他的设想。1998年他又提出了开发恩格贝旅游业,让来自海内外的游人了解恩格贝,恩格贝正在从治沙造林、特色养殖向旅游开发的龙头企业迈进。

  采访:恩格贝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明海

  “如果说下一步大的环境要上亿的产值,甚至几十亿的产值创造。根据我的看法完全是可以的,它是完全可以变成聚宝盆的,沙漠可以变黄金的。”

  昔日植被稀疏、狂沙弥漫的鄂尔多斯今天变得如此温柔,一片片的绿洲铺满了金色的黄沙。然而在大自然给我们敲响警钟的时候,我们是否还会露出笑脸?是否还有无忧无虑的遗鸥栖息在这碧波粼粼的湖面?是否还有雪白的羊群漫步在草原上?也许一个个深深的脚印,踩在沙中的脚印,就是我们的答案。珍惜这美好的一切,让我们关注生态环境,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