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卢世林 摄像:张军涛
豫东大地上的兰考县,是全国有名的泡桐之乡。在路旁,在田野,在村舍,泡桐树随处可见。由于大量种植泡桐,兰考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使兰考摆脱了贫穷,泡桐树也变成了致富树,泡桐树成了兰考发展的见证。
兰考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曲的大转弯处,河水汹涌直冲,经常由此决口改道,所以人们把兰考这段称为黄河的“豆腐腰”,经不住冲击。根据史料记载。从公元1166年到1949年,黄河在兰考境内决溢达143次,改道13次,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给兰考造成风沙、内涝、盐碱三大自然灾害,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采访:兰考县居民 李国庆
“在1962年12月6日,焦裕禄同志来到我们兰考县,当时兰考县正是风沙、盐碱、内涝猖獗的时候,特别是风沙。所以群众对风沙总结了四句歌谣,这四句歌谣是什么呢,就是“北地种花南地收,沙落菜粥难进口,大风过后沙囤门,推车担挑难行走。”焦裕禄同志来到兰考以后,就调查。有个饲养员老农叫肖为分的老大爷,他就问:肖大爷,兰考这样子,要改变兰考面貌应当从哪下手呢。肖大爷说,你要说种地,我懂,“兰考有三件宝,泡桐、花生、大红枣。”因为我们这地方是青沙地,适合种泡桐。”
在兰考广种泡桐,是焦裕禄生前经过论证的结果,40年的实践证明,泡桐是改变兰考生态环境,改善气候条件的正确选择。
兰考人为了纪念自己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将当年焦裕禄亲手种植的泡桐,命名为"焦桐",并立碑以示后人。
泡桐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栽植历史。早在远古时期就有“神农黄帝削桐为琴”的传说;唐朝李商隐诗中有“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描写,陈翥的《桐谱》,把泡桐的性能、栽培、用途都作了详尽的记载。
采访:兰考县林业局副局长 王长波
“泡桐在植物分类学上属玄参科,泡桐属,是高大落叶乔木,生长迅速。泡桐是兰考重要的乡土树种,我县栽植从明朝开始,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74年10月,河南泡桐选育协作组,在兰考召开泡桐选育协作会,正式命名“兰考泡桐”。”
泡桐大大改善了兰考的自然环境,环境的改善又促使农业全面增产增收。同时也带动了木材加工工业的发展,由于泡桐木材质细腻,纹理清晰,不翘不裂,所以广泛用于农业、建筑、家具制作。兰考家具已远销日本,成为日本姑娘出嫁时抢手的家具。兰考生产的民族乐器不仅畅销国内,而且畅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以泡桐为原料的木材深加工产业已经成为兰考的支柱产业。
采访:开封中原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戴宝民
“我们之所以在这里建工厂,因为兰考的泡桐比较适合做民族乐器,因为它纹路比较清晰美观,不易变形,易加工,透音性能好,共振好,所以我们就用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做民族乐器。我们生产的古筝、琵琶、二胡、扬琴、柳琴、大、中、小阮、古琴等十几类弹拨乐器,拉弦乐器。我们的产品销往国内外大中小城市,一直出口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国家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受到广大客户的好评。我们年产2000多万,每年为国家出口创汇一百多万美元。”
昔日风沙肆虐的兰考,今日得利用泡桐的栽植,促成了全县经济的大发展,商品充足,琳琅满目。物质生活大大提高了的同时,教育、卫生、文化也得到了发展。一座座新居代替了昔日的茅草屋,使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采访:兰考县居民 黄大娘
现在家里过得怎么样?
答:过得可好,跟到天堂上,过去过的很苦。
问:现在住的房子有多大?
答:楼上楼下八间还有客厅。
问:以前的生活条件怎么样?
答:以前不用说,说起来可难受了。日子难过的很,过去兰考逃荒的多。
问:现在已经大变样了。
答:那是,吃的、喝的、穿的、花的都有了。
黄大娘朴素的话,使我们确实感受到兰考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昔日的兰考只能是老人们记忆中的往事了。
采访:中共兰考县委书记 冯克坚
“几十年来,兰考县委、政府带领兰考人民,大兴水利,引黄灌溉,特别是植树种草,大量栽植了兰考泡桐,不仅改善了兰考的生态面貌,而且为兰考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就泡桐一项,我们全县立木蓄积量已经突破了一万余立方(米),不仅改善了兰考农业生产条件,而且泡桐的深加工,林产品已经运销到国外十余个国家,并与十余个地区和国家建立了长期贸易往来关系,兰考的县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