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徐小燕 摄像:刘畅
清代末年,国势衰微,内忧虑外患。为形式所迫,清朝统治者下诏书推行新政,变法自强,新式教育随之开始。1912年,在河南开封这所倒闭了的贡院中建立起了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科学校,于是中原近代高等教育的序幕从这里徐徐拉开。
1923年初,河南留学欧美预科学校易名为中州大学,1930年又易名为河南大学,学校由文理两个科发展为文、理、农、法、医五个学院。这一时期,河南大学的校舍和教学设施不断完善,知名学者纷至沓来。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著名考古学家、甲骨学大师董作宾,著名地质学家冯景兰,都是学校的教授。1934年,罗章龙被聘为河大经济系教授达五年之久。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治学必求实用。”这是范文澜先生的名言,也是河大师生的写照。“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校训,也是师生们心中的追求。诚朴、拙实、不思取巧,是河大的校风。正是在这种科学、严谨、务实的办校方针的指导和优良校风的熏陶下,从1912年的留学欧美预科学校的诞生,到30年代的河南大学,哺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今天的河大,继承和发扬了历史的光荣传统,成为拥有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医学10大学科门类,下设24个学院,设有67个本科专业,53个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在1600名教师中,有院士五人,教授199人,副教授657人。形成了职称、学历、年龄结构优化,充满生机的教师骨干队伍。逐步把学校办成学科门类齐全,人文学科优势突出的综合性大学。提出了高起点定位,高层次突破,高速度发展,强措施保证的发展思路,留下一连串坚实的脚印。
采访: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孙广举
“河南大学的校风,给我一个很突出的印象是一个字:实,老实诚实,或者用一句河南话叫憨实,学生就是两个字:苦读。这种实,是有师承关系的,曾任河大教授的冯友兰先生从85岁到95岁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范文澜先生一生都在写《中国通史简编》。姚雪垠更不事张扬,埋头做学问,写出了宏篇巨著《李自成》.”
采访:河南大学外语系学生 沈娜
“我刚来这所大学的时候,我发现好多同学每天早上来读书,当你走到路边的时候听到这里面声音很高,可以说基本上风雨无阻。有时候静了间了,他们还是在这边读书,当时我就被这种风气震撼了。”
好的学风必然带来出色的教学成果,科研领域百花竞开,硕果累累。“九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69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4项,教育部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632项,发表术论文6255篇。
党鸿辛院士参与研制了两弹一星,并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摩擦与润滑材料实验方面取得不菲成果。
候询——中科院院士,主持了光子学和电子技术实验点,在纳米材料的非显形光学性质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明显优势。
大学,大师之谓也。河南大学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在河大长期的发展进程中,重点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关爱和、李小健、卢克平、肖红均在30岁左右被评为教授,其中肖红成功地设计了香港、澳门的区旗、区徽。
河南大学创办时就是一所开放式的学校,当时聘请了大批白皮肤蓝眼睛的外国人来校任教。多年来,蓝眼睛教师给这所大学增添了光彩。这位自新中国一建立就来到河大任教的华籍美国人吴雪莉,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为河南大学外语教学事业立下了赫赫功勋。
采访:河南大学教授 吴雪莉
“在中国,师生关系、同志关系都是很亲密的,我喜欢中国的一个方面,是特别喜欢这个方面,你在那里有自己的人。现在我在开封,明年50年。”
采访:河南大学校长 关爱和
“河南大学是有着自己优良传统和学风的高等院校。30年代,他曾经选用《大学》里面的两句话作为自己的校训,这两句话就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90岁的河南大学,仍将以这两句话作为自己的校训。我们将鼓励河南大学的师生,顺应世界进步潮流,代表先进的文化方向,不断前进,不断创造光明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