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李星言 摄像:李星言 王文超
卞兴才,1934年生人,2001年度全国劳动模范,喜爱抽烟,几乎达到烟不离手的境界,从50年代即担任江苏省江阴市三房巷村党支部书记,大概是目前中国任期最长的村干部了。
采访:卞书记
1956年,村上热火朝天地进行合作化运动,20出头的卞兴才在村里学历最高,他读过高小和几年私塾,又是村上三个党员之一,就荣幸地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他所在的三房巷村据说是由一户卞姓人家的三个儿子分立门户逐渐发展而来,是有名的贫困村,当地流传着:“叫化子讨饭芦墩上,朝天屁股三房巷”的民谣。有一次,年轻的卞书记发现有的农家连修理锄头钉耙的钱都拿不出来,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采访:卞书记
单一农业无出路 一年做到头 农具都修不起 有吃没穿
卞书记于是就从外村借回4个铁墩头,办起了本村自己的修理厂,顺带还为县上的国营厂加工一些非标准螺丝,没想到,从此大家伙修农具不犯愁了,额外还有一点盈利。办厂才能致富,这是给卞书记的第一个启示。
后来,厂子的规模起来了,可缺少一个掌钳的技工,但要从县城里请一个来需要付人家两倍的工资,村里有人心疼钱,不想请,卞书记拍板,请!技工的到来使厂里的工艺水平上了一个档次,也使外面越来越多的加工生意找上门来。
采访:卞书记
我们搞农业的哪会搞工业 借人家的脑袋 发自己的财
这是卞书记获得的第二个启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卞兴才决定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他召开村民大会集资办厂,有的人问:“家无存粮,必有一荒”,不搞地行吗?他回答说,行,将来一定会有吃饭都不要钱的好日子。
从那时至今的20多年里。卞书记一步步实现着他的诺言。三房巷村从螺丝厂起家,20几年里先后开办了纺织厂、纤维厂、印染厂、水电厂以及建材商贸公司,逐步形成汇工商贸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截至2001年,三房巷拥有五家亿元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了28亿元,总资产超过13亿元。
采访:卞书记
农民的儿子 讲的一定要做到 信誉是个宝
在三房巷的厂区里参观,人们会感到其规模和技术水平一点也不亚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让人怀疑仅靠当地农民能否撑起这样一片天地。其实,三房巷一直在借别人的脑袋发财,从全国各地引进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吴群,原是东北一家国有大型石化厂的工程师,原厂体制和机制的弊端,让他感到抱负无法伸展,经人介绍他来到了三房巷,被委以化工厂总工程师的重任。
采访:吴群
我们平时的后劲很足 比较务实 没有象那些国企那样扯皮
除了效率,外来人才在这里感受最深的还是信任,拿卞书记的话说,要把人家的心引进来。
采访:宋工
所有的商业技术秘密 所有公司的一些重大的决策 就是从技术上的都会让我们去参与 充分听取我们的意见
如此看来,一个村办企业能有这样的发展就不足为奇了。与此同时,三房巷村民的生活也在一步步提高。1980年家家通了电话,喝上自来水,用上液化气;1985年成了全国第一个“彩电村”;1989年又成了第一个“空调村”。从98年起,村里每年拿出300多万元支付农民的粮油消费,“吃饭不要钱”的诺言真的实现了。
采访:卞书记
广积粮 得民心者的天下 老百姓富了 我也富了
从1996年起,村上集中投入一亿六千元修建农民新村,398户村民每户一栋欧式别墅,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家家门前鲜花盛开,外来的参观者说这简直是“乡村里的都市”,只有那贴在门上的倒福字,还让人能觉察到一丝乡土的气息。白天,年轻人都在厂里上班,我们在路上看到这一对儿祖孙俩,就一路跟随而来。
三房巷村民之富,让一些城里人都感到羡慕,家家都是这样的室内装修,家家都是这样的舒适整洁,每栋别墅里都预先造好了停车房,村里下一步的目标是家家购买小轿车。
藏金藏银,不如藏书育人,村里人有了钱就大力投资教育,扩建新建中小学校,本村学生全部免收学费,对上高中、上大学的子弟每年给予1500元的补助,近几年来全村已有40多名学生考入各类高校深造,其中70%学成归来,在生产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一户农民家十年前拍摄的全家福相片,其中这位小男孩已经长大,而且此时身在万里之外的澳洲,他的父母已把他送到那里学习深造。
采访:
孩子不许打工 不要他去打工 因为家里条件可以 叫他好好读书
其实,在卞书记心中的那盘棋里,建农民新村有着更深层的目的,苏南农村地少人多,但过去农民的传统居住方式是独门独院,想盖哪儿就盖哪儿,土地浪费严重,现在经济发展了,这个矛盾更加突出,因此他提出“农民向城镇集中、耕地向大户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三集中”的思路。
在如今的三房巷,收获季节再也看不到一家老小齐上阵,从鸡叫干到鬼叫的情景,全村的农业生产仅由8个人管理,全部机械化操作,已形成专业化、集约化的大生产格局。
先富带后富,上级政府部门决策:由三房乡村把周围五个行政村兼并,名字还叫三房巷,村民们将集体搬入正在建设中的农民新村二期工程,空出的大片土地用于建设工业园区,这一方面能改变过去乡镇工业小而分散,“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当地的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的时候,这个国家就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人们在三房巷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