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高跃 高萱 摄像:高嵩 张巍
在长江中有一座不知经过多少世纪冲击而成的小岛,一直为大多数人所不知。她四面环江,人们生活相对闭塞,外来的纷扰,倒也难以影响到他们平和的日子,因此素有“太平州”之称。这就是扬中。
扬中由一个主岛、三个附岛组成,陆地面积228平方公里,人口30万,是全国面积最小的县市之一。以前的扬中人只能依舟楫与外界交往,遇上大风和下雾就只能“望江兴叹了”,世世代代的扬中都盼望着能有一座大桥。
1990年4月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决定为顺应民心民意通过广播号召全县人民捐资造大桥。
采访女教师蔡慧敏
“当时就是市委市政府号召我们扬中人民自己集资建大桥的时候,我当时正好上高三,是个学生,19岁,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呢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百感交集为什么呢,当时有件事我们记得非常清楚,而且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就是我们一帮同学,正好要到镇江参加一个全国的曾华阁的作文竞赛,那天起了个大早赶到江边的时候那大雾索江,这样后来我们没能去成,所以对这件事情我们记得非常清楚而且感触也很深,所以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们非常激动就自己自发的组织学生把自己零花钱全部积攒起来,然后送到学校,作为自己一份心愿吧,同时也希望像我们后来人比如说这次参加这个作文竞赛的不要再有我们这样的事情发生。”
采访镇江市双龙电器厂董事长 薛桂兰
“当时我为什么要捐款呢,从我个人来说,经济并不富裕,但是我就觉得吃尽了没有大桥之苦,我是三个小孩的母亲,当时的工作是开关厂的采购员,经常到上海采购,那么为了抓紧时间把工作干好,又要想回来照顾好家庭,照顾好小孩,那么出差的时候尽量早一点走,争取第一天出差第二天回来,但是有时候到了江边下大雾,过不了江,那么有时候回来的时候起台风又过不了江,这样无形当中要在外面多等一天,甚至两天,当时我就想扬中要是有一座大桥多好啊。”
在扬中又有多少人有她们这样的愿望,又有多少人被这无情的江水阻隔。
在全县人民的热烈拥护积极捐资的情况下,扬中大桥于1992年5月8日奠基,当时数万人参加了这一活动。扬中人自筹资金1.62亿元建造特大型跨江桥梁,这在万里长江建桥史上尚属首例。
1994年10月6日,大桥正式通车。这一天,扬中同时宣布大桥通车、撤县设市、实现小康县、建设生态示范县“四喜”同庆。扬中人祖祖辈辈的“大桥梦”终于成为现实,扬中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结束了扬中“孤岛”的历史,开创了扬中对外交通的新纪元,体现了扬中人民自力更生、众志成桥的精神,成为加快扬中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扬中长江大桥这座丰碑,将激励扬中人民在21世纪创造更辉煌的业绩。
岛狭心阔,人寡志众,用这八个字形容扬中人最合适,大桥建好后依然秉承祖辈拓荒者“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精神的扬中人得风气之先,成功实现了由传统鱼米之乡向现代工业化强市的跨越,闯出了一条“藏富于民、民富市盛”的扬中发展之路。扬中两度跻身全国百强,入选全国首批小康,在“全国最富有百名县市”评比中列第26位,扬中还是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小岛扬中,让世界刮目相看。
建设岛市,装点家园,30万扬中人把这228平方公里的小岛打扮得如诗如画。百里长堤如铜墙铁壁,防洪保安固若金汤;扬中大桥如巨龙卧饮长江,南北天堑终变坦途;扬中大道宽阔平坦贯穿全岛,成为扬中在新世纪的腾飞之翼。
过去的农民现在的市民有很多人都住进了这样的别墅楼。
早年,连绵阴雨常常使得柴草比粮油还贵,往往,当一切用以做饭的柴草都烧光了后,有些人家便不得不劈开板凳甚至床板来煮饭。如今,这种不堪回首的痛苦回忆,已如江水一去不复返。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管道燃气。就连偏远的农户也用上了洁净的罐装液化气。升腾了千年的袅袅炊烟终于断了踪影。
横贯全岛的扬中大道串起一个个生机勃发的小城镇,呈现出城乡一体化、整岛城市化的独特风采。一排排、一幢幢风格各异,尽显家家殷实,户户小康,是这座年轻城市最亮丽的景观,谁能想到这些小楼内住着的大部分是农民。
采访小楼主人
“这里边住的都是农民阶层的20%的也就是现在的城市居民,搬迁到这边来的,原来城市也有公寓楼,有的公寓重新翻建或者公寓取缔盖别墅了,都是这种情况。”
今日的扬中以中国第一个生态示范区的面貌向我们展示着它那世外桃源般的新农村景象,每一个扬中人无论走到那里都能自豪的说,我骄傲,我是扬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