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高跃 鲁潜 摄像:高嵩 张巍
这个正在搬家的地方,就是镇江市民间文艺资料库。
走进这间不大的房子,工作人员们正在整理她们的“库存”。因为现在的这间“库房”太小了,已经容不下多年累积的“库存”,所以镇江市政府又给了资料库一个更大的“库房”。
其实,镇江人更愿意把这个资料库称为“中国第一库”。的确,他们是中国最早开始收集、整理民间文艺资料的。
今天,这里的各种民间手工艺品,和一捆捆的书籍、资料、手稿是许许多多人几十年苦心收集来的。
在这些已发黄的资料和手稿上,搜集、整理人一栏里,总是能看到康新民这个名字,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
采访:镇江民间文艺资料库研究员康新民
“我采访的人当中,最早的在70年代的时候年纪最大的采访过101岁的老人,那么现在就很大了,大部分的老人都不在世了,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他们所搞的民间文化的记忆,都是代表那个时代的特征,应当保持它原来的最基本的基因,那么我们现在把它记录下来以后呢,为今天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康新民就是这间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第一库”的创始人。60年代初,康新民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收集工作。从此就没有间断过。
采访:镇江民间文艺资料库研究员康新民
“所以说从文字记录开始,到了86年以后,有了录音机,开始用录音机,到了90年代的时候我们也搞了一个小型的摄像机,这样我们就是有录音机、有摄像机、有照相机,带着三机下去采访。”
民间文化可以说是一切文化的根,也是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根。
采访:镇江民间文艺资料库研究员康新民
“作为一个国家来讲,民间文化的保存的完整程度如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标志,所以在搞三套集成这个当中呢,就想到了如何把这些资料保存下来,这样就想到了建立资料库。”
康新民从收集、整理民间文学,即而想到了保存和研究。1987年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第一家民间文艺资料库成立了。
十几年来,资料库从保存那些无形的、口头的非物质遗产,又扩大到了其他的方面。
采访:镇江民间文艺资料库研究员康新民
“竹编、正则绣、瓷刻、木雕、剪纸,蜡画、这些种类不断在扩大,他们也需要把它保存下来,就是说它们这些东西如果不保存也会被丢失。”
镇江是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积淀。
孩子们嘴里吹着的这个玩具,叫华山泥叫叫。在镇江的华山村已有1千多年的历史。
镇江地区只有华山村的人会制作泥叫叫。据说就是一千多年前,南北朝时,陕西华山地区的移民为躲避战乱,南移到镇江,`一同带来的。
千百年了,制作泥叫叫的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着。
逢年过节的时候,镇江的农村里,很多人家都要制作一种叫堆花团面塑的东西,为的是把节日铺陈的更加热闹。这是江南稻作文化的产物,也是镇江地区传统的民间工艺。
面团主要以糯米粉为原料。蒸熟后,再根据需要摆放上各种用面捏出来的鲜艳的花朵,或神话故事里的人物。糯米团是可以吃的,但上面的节日喜气,还是看着比吃了更好。
堆花团面塑是镇江地区祭祀习俗中重要的部分,过去先民们用它祭天地、祭鬼神、祭祖先,今天,它是婚庆、寿喜、年节习俗中的吉祥礼物。
这荷塘、田间传来的歌声,当地人叫它田歌。耕作歌俗在镇江地区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这些饱含着江南耕作文化积滨的民歌,现在在田间地头,已经很难听到了。
采访:镇江民间文艺馆馆长:吴林森
“因为作为民间文化本身是一切文化的根,作为我们来讲的话,一个首先是要保存它,但是也不能说把它全部放在自己的仓库里面不动它,我们还要利用它,还要把它优秀的部分应该发扬光大,一代代传下去。这个就是我们所讲的民间和现代的相结合,假如不结合的话,我们就全部收到库里边去,这样的话呢我们还要发扬光大,使我们的民族的精华部分能够不断的延伸。”
再过几天“中国第一库”就要搬进这所新房子里了。应该说“中国第一库”,第一就第一在这个库字上的。字典是这样定义“库”的。——库与馆的不同,是它即收进、存放物品,也发散物品。它尽揽世间精华,但这些精华还可以不断的被产生,创造。
今天,镇江民间文艺资料库就是这样,把根基深深地扎在了3000年历史的文化底蕴当中,扎在了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的沃土当中,扎在了镇江雄奇、秀美的山山水水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