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厦门。中国东南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传承着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又最早接受了西方海洋文化的洗礼。千百年来,从这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往世界各地的茶叶和瓷器传播着厦门的名字。它是中国最早开放门户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再次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在过去二十年,厦门市以18.4%的GDP平均增长率位居中国各城市之首,这个发展速度并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其城市环境竞争力名列全国第二。
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温馨。这种温馨体现出了厦门人的哲学理念,那就是“和”。它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和睦与和谐。在厦门,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传统与现代兼收并蓄,经济与环境实现双赢。厦门不仅以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以温馨的人文环境赢得了“海上花园”的美誉。
这个放风筝的好去处,并不是公园,而是在道路旁边的休闲地带。厦门给每一条道路都留下了绿色,留下了风景,四通八达的交通把绿色伸展到每一个角落。开放的厦门人把公园和单位原有的围墙一一拆除,让更多的人分享绿色。
厦门的绿化渗透到了每一个家庭,在庭院、阳台,甚至在屋顶,到处都能看到生机盎然的绿色。
这座占地227公顷,保存植物种类5000多种的植物园,最值得称道之处,不是它的面积、规模,而是它的位置。这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所以它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之肺。
所有的城市公园免费向居民开放,人们不仅住处有绿化,而且可以最便捷地接触和享受城市的园林景区。
在厦门的居住小区,只要步行10分钟,就可以找到菜市场、邮局、银行、学校等各种生活和娱乐设施,居民们绝大部分的生活事务可以在500米范围内解决。为了节省能源和减少污染,厦门倡导绿色交通理念,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网络覆盖全市。
厦门的城市规划不仅以人为本,而且以自然为本。所有的人工景观必须以不破坏自然景观为前提,建筑物依据地形设计,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厦门是一个艺术的城市。闻名遐迩的鼓浪屿钢琴岛是中国人均钢琴拥有量最多的地方。每年都有各种名称的艺术节、音乐节在这里举行。2002年10月就有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这样的音乐盛会。
可喜的是,许多艺术活动走出户外走进广场,走进普通市民之中。而厦门人喜欢的家庭音乐会,更是把艺术带到了城市每一个角落。
这是南音古乐,它完好地保留着一千多年前的音乐风范,堪称中国古乐的活化石。在厦门无论是街头广场还是艺术剧院,人们都可以欣赏到它的风采。年轻一代珍惜传统,他们决心让这种古老的音乐艺术代代相传。
厦门的许多文化遗产就这样获得了生命的延续。一些已经失去现代功用,或者经不住时光侵蚀的珍贵文物,被完好地封闭保护起来,其它大部分遗产,至今呼吸着现代气息。有特色的古建筑不是拆掉重建,而是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发挥其现代功用。这些活的遗产由于和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得到了最好的保护。对于那些必不可少的修复,有关部门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于那些确属必要的开发,也必须与已经存在的文化相融合。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在厦门人眼里,历史是一条河,现代是传统的延伸和发展。
厦门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在这里,中国与外国,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前卫,民间与专业,世俗与宗教,个人与群体,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应该说得益于厦门海洋般宽广的胸怀。
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其它生物,在这里也得到很好的保护。厦门人有崇尚自然的传统,千百年来,白海豚被市民视为妈祖鱼和镇港鱼,白鹭被作为市鸟。在市民的积极推动和支持下,厦门建立了以保护白海豚和白鹭为重点的自然保护区。厦门人爱护自己的一草一木,新建的道路如果遇到古树名木,会加以保护并绕道而行。
厦门环境保护最主要的特点是公众参与。厦门把环境监测数据向公众报告,使市民更加关注自己城市的环境变化,推动市民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的实践。他们提供市长专线电话、听政程序等各种渠道,让市民参与城市的决策与管理。同时积极改善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让市民分享环境保护与城市进步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升。
厦门人非常热爱自己的城市。他们注重家庭文化,把城市看作是自己家的延伸。他们了解、关心和享受着这个城市,并采取各种行动爱护和建设这个城市。
如今厦门人“家”的观念正在扩大,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厦门将从一个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发展,到2010年厦门将初步建设成“众星拱月”的生态型海湾城市。人与自然将更加和谐,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相映成辉。厦门人居住在一个符合人性又保存天性的温馨环境,这个城市是一个花园般的家园。
海湾型城市是滨海城市的一种形态,是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厦门境内山脉、丘陵起伏,海岸线曲折多变,海湾众多,城区建设在本岛和岛外海湾地区展开,形成了山、海、城、湖交融的城市景观。与世界上其它沿海城市相比,厦门以岛为核心,以湾为背景的“海湾型城市”空间结构独具特色。
从城市形态演变的过程看,厦门将沿着海岛——海湾——海洋不断演化拓展。厦门今后的建设重点将放在环西海域、东海域地区。未来十年,厦门将把海洋作为城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保护和利用。
目前,一个蓝图已经被清晰地绘制出来,那就是以厦门本岛为依托,跨越海湾往四周辐射,将厦门建成整个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形成众星拱月的海湾城市格局。
特区二十年,厦门的经济总量从1981年的7.41亿元增加到558.33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81年的八百元增加到四万元,厦门成为带动闽南三角洲乃至整个福建省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认为,21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件事情,是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和中国的城市化。目前中国沿海已经形成了几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闽东南地区都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厦门位于闽东南地区的核心位置,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在福建乃至更大区域内的城市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海湾型城市建设战略的决策与实施,将凸显未来厦门“海在城中,城在海上”的环境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