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宫一宁 摄像:高嵩
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松林
“是满族的蘑菇神,表现了原始文化、渔猎文化和采集文化、到山上也采集蘑菇,通过对蘑菇的崇拜,希望自己的部落能多采到一些蘑菇,充饥能给养自己的食粮。它所有的动物、植物都崇拜为神灵,都非常夸张的拟人化了,所以它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除了对动物、植物崇拜之外。满族的先人们,对自然界中的雨、雪,风,雷电,也非常的敬畏。
满族的发源地在长白山,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长白山神。因为是狩猎民族,象鹰、豹都是被敬为神明的。这是满族的狩猎神——班达玛发。
到了近代,满族从原始的自然崇拜逐渐转向了对祖先的崇拜。
在满族崇拜的神明中,有动物、植物、自然天象,还有部落的守护神和祖先。每到祭祀的时候,人们就要戴着画有神明的面具,载歌载舞。
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松林
“每个面具它都有一个优美的传说故事,比如说手里的敖东妈妈,她出生地是在我们吉林敦化敖东城,她是一个战神,在满族传说中是一个英雄神,敖东的意思就是坚强、勇敢的意思。”
满族的保护神,大多是女性。
采访
“这是咱们满族的七乳妈妈,相当于咱们汉族的子孙娘娘。通过崇拜七乳妈妈能够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或者多繁育子孙和儿女,是这么个意思。”
两年前,王松林遇到了一位研究满族文化的老人。
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松林
“这是从他手里看到很多的图谱,我就问这个图谱是从哪儿来的,他说这就是满族过去祭祀、供奉和跳玛虎戏的时候用的底样,通过收集这么多图谱以后我感觉,它应该不仅仅停留在课题研究上,而应该上升到一种民族美学研究上和艺术学研究上。”
采访
“在过去我从原始的鼓上看到很多的图案,比如有青蛙、有蛇,既然古人已经把图案画在了鼓上,那么我为什么不能把面具画在鼓上呢,这是我一个灵感,因为我过去喜欢画画,有一点绘画的功底,这样我就开始用彩色,把它逐渐恢复整理,陆陆续续整理出一百多个这样图谱和面具。”
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松林
“本身鼓是一种乐器,它是一种乐器,它可以拴一些铜钱,这种响器它本身满语叫尼玛琴,这个鼓有象征的意义,它本身象征着茫茫浩渺的宇宙,它是圆形,后面的抓环是成十字状的,这也是满族很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它代表一个浩渺的宇宙,它同时有一个鼓槌,鼓槌叫蛮特,蛮特象征着什么呢,一匹向宇宙奔跑和飞翔的马,飞上天宇以后呢,就是代表着浩渺的宇宙,神灵飞上了天空,能把人们的意愿和愿望带到天空,向天地、向阿派赫赫传达。”
今天,原始的祭祀的活动,已经转变为民族习俗的表演。人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再现,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感受她的文化艺术。
在满族崇敬的神明里,柳树之神是个在祭祀祖先时,必须要祭拜的神。柳树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树种,她在中国北方民族的心目中,象征着生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清政府,当初要用柳条编织起来的围墙,保护自己的发源地。长春也正是在这柳条边上诞生的城市。
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松林
“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最后演变成了戏剧文化,演化成玛虎戏剧。在我们满族有一个吓唬小孩子的,就是说你要是不老实,玛虎就来了,玛虎实际上就是马猴子,汉族就是马猴子,实际上是满语玛虎,玛虎就是满语假面的意思,假脸的意思。”
玛虎戏,源于北方原始的萨满教。满族的先民和其他古老的民族一样,在远古的荒蛮时代,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不能理解,更谈不上科学的解释。认为都是有神明支配的。随着岁月的更迭演变,人们了解了自然,古老的宗教活动也被娱乐性的舞蹈所取代。
在王松林的鼓上还刻有很多的符号,这是满族的森林文字。是猎人们行走在茫茫原始森林中使用的符号。满族是狩猎的民族,他们有着鹰样的性格,英勇彪悍。但在王松林整理出来的一段森林文字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柔情:
在遥远的大山南面
住着一位美丽如花般的格格
我骑着剽悍的骏马去找她
一连三次都被她拒绝
我是多么彷徨和忧伤
第一次见她是个大雨滂沱的日子
我托河里的鱼儿把我的爱情表达
狠心的格格却把我当作仇人赶出部落
第二次我又去见她
天空飘下大雪纷纷
我托云鹰表白我的真情
可怜的姑娘呦
还是把我当成敌人
我是多么痛苦万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