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李星言 摄像:李星言 王文超
这是瞎子阿炳一生中照过的唯一的一张照片,它来自于日军占领无锡时所发的“良民证”,如果不是因为这首乐曲,恐怕这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早已从人们记忆的底片上消失。
在老人的印象中,阿炳是过去无锡一个司空见惯的街景,一个穷苦艺人的抽象符号。白天黑夜,长街短巷,这首今天名闻世界的乐曲当初却是那么随意地在无锡上空中飘扬。
1893年,在无锡香火很盛的道观——洞虚宫里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一个私生子竟在雷尊殿后面的小房里呱呱坠地,他就是阿炳,大名叫华彦钧。阿炳的父亲是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华清和,母亲是当地名门望族秦家的一个寡妇。二人真心相爱结合,却难容于当时的社会,阿炳被偷偷抱出道观,不久,他的母亲被逼自尽了。
这是位于无锡郊外东亭镇的一座老屋,当年,刚刚出生不久的阿炳就被抱到这里抚养,这是他父亲华清河的一位远方亲戚的家。在这里,阿炳度过了七年孤苦的童年时光,没有父母的关爱,更不知道谁是他的父母。
阿炳七岁的时候,父亲华清河把他带回道观,却不敢以父子相称,而是让阿炳拜自己为师,出家作了道士。华清河就是一位精通各种乐器的道教音乐高手,从阿炳十岁开始,就对他进行严格的音乐训练,可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由于勤学苦练,阿炳小小年纪就熟练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17岁那年正式参与道场演奏,博得众人的一致好评。青春年少的阿炳长得一表人才,被人们称为“小天师”。
只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在阿炳21岁那年,遭受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打击:父亲华清河突然因病去世了,临终时才向阿炳吐露了他身世的真相。
采访:许墨林
眼睛一瞎 茫茫沧海何处走 他是非常痛苦 他曾经想过要自杀了解此生
失去了唯一的亲人,阿炳非常痛苦。父亲去世前让他和一位堂兄共同执掌雷尊殿的香火,而那位心怀不轨的堂兄却找人设下圈套,勾引阿炳走上吃喝嫖赌甚至吸食鸦片的歧路。不久,阿炳坐吃山空,不得不交出道观的财权,而堕落的生活给阿炳带来了更致命的打击--他的眼镜瞎了。
现在的音乐家在演奏这首《二泉映月》时,往往有一个奇怪的感觉:乐曲似乎是对痛苦人生的一种倾诉,但二胡上五个把位之间的跌宕起伏,又让人感到一种超越痛苦的强大力量。
是的,在命运一次次将阿炳推入苦难的深渊时,他是极端痛苦的,对世道人心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他终日沉浸在冥想的世界里,千百次地和自己对话,世人在大街上为蝇头小利终日奔忙,他却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行走,渐渐地,他心里的眼睛越来越亮,他把所遭际的一切苦难积攒下来,凝结成手指间的一串音符、一段和弦,就像暴风雨之后的彩虹,也像二泉的那一潭深水,月光下黑寂无声,白天里却是一汪澄澈明净。
采访:许墨林
这个二泉映月是一种苦难人生的 可以说二泉映月是他生命的探索 是阿炳的天分 是中国的命运交响曲
在阿炳眼睛瞎掉之后,许多人觉得这个人完了,将坐在家里等死。但是,他们却吃惊地看到阿炳神采飞扬地在街头演奏,他靠演唱来维持生活,却从来没有做过乞讨的样子,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但都是缝补洗净的。他认可了“瞎子阿炳”这个艺名,其中既不乏自我解嘲的幽默感,也可以看出他在苦难面前的处乱不惊的。抗日战争爆发了,阿炳虽然看不见,但却爱听新闻,并把听来的消息用说新闻的形式表演给大家。
传说,在宋朝时金兀术给岳飞打得大败,狼狈逃窜到无锡惠山下,躺在石头上休息时,听到阵阵松涛以为是岳飞的追兵来了,又跳起来逃走了。阿炳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在格调上与《二泉映月》的细腻委婉截然不同二胡曲《听松》。
采访:许墨林
阿炳经常惠山演出 也经常在寺 他每拉到这首乐曲的时候 有的人说他真的是神采飞扬 他把全身心都放到这首乐曲当中 阿炳想就是用他自己的心跟民众的心同在一起 大家一起去推动这个抗战略朝
人们说阿炳有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人穷嘴不穷;人穷名不穷,他喜欢抱打不平,用说新闻的方式揭露财主恶霸的丑行,但是,这也为他惹来了祸端,那些人就指使地痞流氓报复阿炳,谩骂殴打,最后砸烂他的乐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阿炳已经贫病交加,不能再到街上卖艺了。
1950年夏天,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的几位教授携带着钢丝录音机走进了阿炳的家,录下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听松》等六首乐曲,临走时,他们和阿炳相约过些时候再来为他录音,谁知,仅仅三个月之后,1950年的12月4号,阿炳就吐血不止,瞌然长逝,那六首乐曲竟成了阿炳一生的绝唱。
但是,阿炳留下的乐曲,尤其是《二泉映月》,以无与伦比的魅力感动了世界各地的人们,被认为是发自人类心灵最深处的咏叹。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时,留下了眼泪,他说,“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现在,矗立在惠山脚下二泉池边的阿炳塑像,已成为无锡人骄傲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