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丁樵 摄像:李毅
在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喜爱的就是大阿福。提起大阿福,在惠山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惠山一带横行一种怪兽。有一个叫沙孩儿的小孩子降伏了怪兽。为了纪念他,人们就用泥土塑造了一个憨厚的小孩子的形象。经过艺人们不断加工、创造,这个寄托着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艺术形象便在人们心中活了下来。
作家 许墨林 :“和和美美,甜蜜幸福,希望吉祥如意、希望代代兴旺发达。这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追求心理,这种心理,在阿福的形象上体现得最美。早期大阿福的造型,都是坐姿端正,怀抱大青狮,代表了辟邪和吉祥等含义。阿福的造型饱满圆润,体现了惠山泥人的基本风格。隋唐以后,随着大运河的开通,使沿岸的无锡城发达了起来,一跃成为江南名城。从宋代开始,出现了惠山泥人。今天,在惠山寺的门口,依然保存有惠山古镇的两条主要街道,直街和横街,这里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各种泥人店铺。”
采访惠山泥人研究所:“我们说这个惠山泥呢 就是惠山周围稻田三尺以下的黑泥,惠山这个泥很细、很黏,做起来可塑性非常强的,用手把它搓成泥条,很细的泥条它也不断。早些年来过无锡的人都知道,惠山脚下庙宇多、祠堂多、泥人多。当年的泥人店,很多就穿插在这条遍布祠堂的街上。而最早的泥塑艺人,大多是看祠堂的人。由于仅靠看祠堂维持不了生活,闲暇时,就做泥人来补贴家用。每年秋天,数百条船只,从苏北来到惠山采购泥人,他们用带来的大豆、花生、棉花等农产品换取泥人,在沿运河销售到全国各地。”
清代末年以来,惠山泥人的生产日趋专业化,涌现出大批技艺精湛的专职艺人,惠山泥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产品开始转入高档。到今天,随着市场的需求,艺人们开始强化手捏工艺的特点,着力刻画人物,人们称这类手捏泥人为细货。
手捏泥人不用模具,由艺人按照自己心中的形象直接捏塑而成,造型设计以突出人物为主,特别注意把握人物的动作和神态。
民间工艺美术家 李仁荣:“我这个渔翁啊,它做出来以后,我们一些外宾要来看我的渔翁,他不用翻译的,他一看,就“fish man”“fishman”地叫起来了。”
李仁荣是惠山脚下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家,他塑造的渔翁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被人称做渔翁李。
民间工艺美术家 李仁荣:“我本身也喜欢钓鱼,钓到一条大鱼,自己高兴啊,要从作品上反映出来,比如说要从他的内心反映出来,这样的作品才能做得好”
由于手捏泥人是随着戏曲在江南的流行而形成的。因此,表现戏剧里的故事,成为艺人们最钟爱的题材。于是,手捏戏文成为今天人们所能见到的最多的一类作品。手捏戏文往往在一个特定的场景或人物亮相中,点出了一出戏的主题。使人们从各种人物角色的艺术造型中,慢慢品位细中的余味。
惠山泥人是彩绘与造型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又被称为惠山彩塑。它的色彩具有和谐、含蓄的气质,深沉中见素雅,明快中见凝重,素有“三分素、七分彩”之说。
作家 许墨林:“色色暴 红的、绿的要爆起来,喜庆吉祥。那么他这种形象塑造正好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的心理要求
泥塑艺人们经过长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色彩,用看似简单的方法加以概括、提炼,去除了繁杂的颜色,因而表现在每一件作品上的色彩都很简练。这些给人感觉象是随意的涂抹,恰恰使惠山泥人的色调自成一格。”
在一批工艺美术人员的积极探索下,近年来,惠山泥人在造型上出现了现代艺术风格的作品。与此同时,几百年来,一直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的阿福,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形象也在不断变化,这些天真可爱,充满童趣的形象,更适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实际需要。
无论时代怎样发展,阿福那胖墩墩、笑眯眯的形象,都将会随着艺人们赋予它的血肉和神韵走进了千家万户,带给人们吉祥和幸福是它永恒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