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李星言 摄像:李星言 王文超
这种七桅渔船,据说本是古代吴越战争时遗留下来的战船,不用橹槁,完全靠风帆掌控,无锡的老人说,这船太大,本不适合用来捕鱼,但好在有太湖这一片汪洋任它劈波斩浪,纵横驰骋。驶过无锡的南犊山,可见一脉青峰逶迤而下,伸入太湖,宛如一只巨龟沉浮于碧波之中,这就是独占太湖形胜的鼋头渚。鼋属于龟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两广、江浙一带的淡水湖中,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古代传说中,“鼋”是龙唾液化成的神物,被赋予万物更始、圆满吉祥的涵义。而鼋头渚之鼋,则被古人称之为震泽神鼋。
车过宝界桥,就进入了现在以“鼋头渚”命名的风景区,它包括梅梁湖、五里湖,宝界山、鹿顶山、南犊山,及其附近的独山岛和三山岛,总面积达130公顷。串联风景区的环形公路,因为芳草鲜美、绿树成荫,被总称为“十里芳径”。走进太湖佳绝处牌坊,也就走近了太湖最美的地方,1981年,郭沫若先生游览鼋头渚,认为这里是观赏太湖山水最美的地方,留下了“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并题写了这块牌匾。在1934年以前,这里是不通陆路的,游人到鼋头渚只能走水路,这里原是停靠船舶的码头,所以这门洞上至今还留有“问津”和“利涉”的题款。这块照壁,起到挡住园中景色的作用,这是运用了园林艺术中“障景”的手法,避免景色一览无遗。穿过照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花木,是庭园,根本见不到太湖的影子,其实,这正是当初造园者的别具匠心,他让你走一段路,上一段台阶,才把那浩瀚壮阔的太湖展现在你的眼前,这就是“欲露先藏”的手法。
这座斗拱飞檐的牌坊上写着“横云山庄”四个字,这是鼋头渚景区原来的名字。1916年,无锡商人杨翰西用稻谷生意赚来的2000块大洋,购买了这里的60亩山地,开始构筑园林。杨翰西是清末举人,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在造园时有意识地发挥真山真水的环境优势,因势布局,巧妙点缀。比如这里,是在山脚水边,用地难免局促,杨翰西就利用湖边的芦苇荡,拦水围堤,架了一座“长春桥”,堤上种上樱花树,从而弥补了山水的缺憾。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这组被称为“藕花深处”的庭院,仿佛是一曲优美旋律中的休止符,让人在走进太湖之前,有个短暂的停留,在小桥流水中,心里增加了一份对那片浩瀚湖水的期望。翻过一道山梁,终于来到了鼋头渚边。
72峰尽在眼底,三万六千顷都在胸中,这是前人站在鼋头渚边的感慨。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达2400多平方公里,换算成古代计算单位,约为“三万六千顷”;湖中共有大小岛屿48个,连同湖边的山峰和半岛,总称“七十二峰”。天公巧裁,太湖山水在鼋头渚达到了最佳,水环着山,山绕着水,山水你进我退,层次分明。
采访:“公元1891年,即光绪辛卯年正月初八,无锡县令廖伦与朋友乘舟至此,见到这里悬崖石壁的雄浑气势,即兴留下了横云和包孕吴越的题刻,后人认为,“包孕吴越”四个字最能概括太湖的胸襟和气度。鼋头渚景区后来的营造者们,无疑继承了这样的气魄。自杨翰西以后,先后有王心如、何辑五、蔡缄三、郑明山、陈仲言等工商业家,在这里修建了太湖别墅、退庐、郑园、陈家花园,民族工业巨子荣德生先生也在这里铸造了宝界桥,改善了鼋头渚一带的陆上交通。”
在此之前的江南园林多是退隐的封建官员所建,多是关起门来在后院营造天地,陶醉于模山范水和空间的分割,而鼋头渚景区则是由一群出过洋、流国学、的工商业巨子所建,胸怀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在园林审美情趣上的不同。
采访:“他们的思想都比较开放,都说这是风水宝地,有真山真水 把这个地方建个园林 因此 我们无锡的园林都是很开放的”
据说,当年从无锡走出的工商业家多是以上海当做人生事业的舞台,而在故乡无锡为自己保留了一块精神上的后花园,使自己不致在追名逐利的生意场上迷失方向。有时,他们会把结识的商人带到无锡的鼋头渚来,赏玩山水,品鉴字画,在大自然的波涛声中,利益上的尺短寸长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一笔生意就在不经意间谈成了。
太湖风光以雄浑清秀见长,四时景色不同,晨昏意境迥然。这是鼋头渚对面的“三山岛”,荡漾在碧波中,恍如传说中的仙境一般,令人神往。人们说,三山岛既“秀气”,又有“灵气”和“仙气”,三气合一,因而称之为“太湖仙岛”。夕阳西下时登高远望,三山映碧、充山隐秀,鼋头渚的波涛声遥远得像一个梦,而岸边的亭台楼阁,那穿行于江面的船帆也仿佛定格在一幅画中。事实上,鼋头渚,这个太湖第一名胜的美景早已被无锡人写在书中,画在画中,绣在巾上,留在心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