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马威 摄像:蔡翔昊
慈祥的面容;
关注的目光;
怀中安详的婴儿;
在群山绿水的环抱中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母子画面。
几千年流淌奔涌、几万年生生不息的黄河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华夏五千年文明,在中国人心中已凝结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一种图腾和象征。黄河,是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采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王仁民
“黄河水是母亲的乳汁,养育着中华民族。
用母亲代表伟大的黄河,婴儿是中华民族,黄河哺育中华民族。母亲的塑像是用魏代的头发、唐代的服装。魏和唐都在黄河流域,也都是黄河文化的鼎盛时期,所以我们用这么一个造型、民族的服饰,更说明体现黄河文化的格调民族的服饰。”
采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这座别具意味的母亲雕像是郑州市黄河游览区的标志性景观,黄河游览区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交界处,北临黄河,南依邙山。本是解决郑州市80%吃水问题的提灌站。经过二十多年的荒山改造,现建成为体现大河风光和黄河文化为特色的国家4A级风景区。在这里,能够集中体现黄河文化的是黄河碑林。”
“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一千多块包含艺术家激情的石碑博大精深,读不完,录不尽?。默默站立着,似在讲述黄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采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王仁民
“因为黄河文化是五千年源远流长,古是今天的过去,今是古的未来。我们再过几百年、几千年,我们不也是老祖先嘛,中华民族的文化不能叫它断代,应该源远流长,所以我们这个碑就体现这么个源远流长。”
古朴、多样、生动、深厚的石刻表达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的赞美之情,然而赞美之余总忘不了历史所留下的那份沉重:黄河,曾是“中国的忧患”。
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在游览区的骆驼岭山顶,大禹头戴斗笠,目光坚定,右手拿着那只从不离手的长柄耒,左手伸向前方,刚毅豪迈,风尘仆仆,生动地再现了他当年治水的英姿,而今日的黄河只需人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
自古黄河就有难行船的说法,但现在游览区的气垫船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以带领游客投入黄河母亲的怀抱,感受无限秀美的黄河风光。
黄河以泥沙含量大而闻名于世,所谓“黄河斗水,泥居其七”,这个特点在黄河的内陆浅滩以一种独特的现象得以充分体现,这就是黄河牛皮地。
采访:导游
“大家可以看一下,我身后这个就是牛皮地,是黄河的一绝。它的特点是软而不陷,粘而不粘。那它是怎么形成的?我们看一下,这个黄河滩上,到处是这样的沙滩浅滩,我们如果用脚多踩两脚的话,就会越踩越大,越踩越软。我们大家看一下,这个一般是不会粘脚的。那它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个黄河呢,原来是这样的干滩,那么干滩,这个黄河水淹上来之后呢,黄河水又退下去。然后表面一层就被晒干了,里边却是泥浆。我们大家看一下,这个时间长不踩的话这个水就冒出来了。”
而这普普通通的黄河泥到了艺术家手里就变得不寻常起来。这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黄河澄泥砚。
黄河澄泥砚与端砚、洮砚、歙砚同称中国四大名砚,但其它三砚均由天然石材雕饰而成,唯有澄泥砚是由黄河泥沙烧制而成。
由于工艺繁杂,烧制困难,澄泥砚的珍品十分稀少,古砚也常常大不过掌,所以它倍受历代文人青睐。据宋代李志砚的砚谱记载:“黄河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然而经历了唐宋两代的推崇和盛行,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到了明代便失传了。
采访:黄河澄泥砚发明人 王玲
“我和我爱人张存生从1986年来到黄河游览区,然后我们经过一次一次的失败,碰到上百次失败,但是我们也把这些困难克服了,我们整整研制一年多,才把澄泥砚研制出来。像咱制作的窑变技术烧制的这个,又搀一部分中药熏蒸,写出来字虫不蛀,这样我们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
不久的将来,依山而建、高达106米的炎黄二帝巨型雕塑将屹立在黄河之滨。届时,黄河游览区必将成为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
黄河在这里奔流东去,浩浩荡荡,广阔无垠,使人触景而生心胸开阔之情。
过去我们常说:“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我们更想说:“到了黄河志更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