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历史中国     魅力中国     今日中国         



[太原]《徐沟背棍》2002-101


  对于小芹来说,今天将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清晨5点多钟,她就和妈妈一起到徐沟镇政府的办公室化妆,准备随时被安放在铁棍上参加背棍、铁棍的民间艺术表演。自古俗话说: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爱煞人,这首民谣反映了背棍在群众心目中极特殊的地位。

  采访:山西省太原清徐县背棍铁棍研究会会长 王小玲

  “咱们徐沟的背棍、铁棍是从明朝的嘉靖年间显出雏形,到现在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并不是一种民间艺术的形式,是逐渐地演变过来的,从抬神像逐渐的演变成抬真人。”

  逢年过节,表演背棍成了徐沟人最热衷的事情,上棍表演更是女孩子最大的夙愿,背棍铁棍的制作有许多高难度的技术。绑棍既要绑出奇巧的结构,又要绑出表演者舒展端庄的体态,过去的老艺人绑棍都要搭席棚。据说怕观众过早发现棍式结构的秘密,失去观赏的神秘感。

  采访:背棍老艺人 韩健

  “我从18岁就开始(表演背棍了)。喜欢这个的原因是我们这个(背棍)挺奥妙,挺有意思。对于外人来说,我们一穿衣服以后,他就看不见是什么样的铁棍,架了3个人上去。所以从小就喜欢这个,就跟上了大人学这个背棍铁棍。现在年纪大了,就不背了,给他们绑。把这个小孩怎样绑上去,怎样好看,像故事一样真实。”

  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徐沟人都要集中在一起绑铁棍,制作道具,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都融入背铁棍的创作中。

  通常一根铁棍要由十多个人抬,十多个人的步伐必须一致,和抬轿子人的步伐极其相似,悠悠碎步,徐徐向前。铁棍上的孩子也随着抬棍人的节奏而舞动双臂。过去的孩子们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但从小耳濡目染,无师自通,一般表演一个小时后,就可以轮流休息,节目内容有100多个。

  采访:山西省太原清徐县背棍铁棍研究会会长 王小玲

  “我们徐沟的背铁棍既区别于其他地方的艺术形式,也有类似的艺术形式,咱们比它们好就好在有三个特点,第一个叫无言的戏剧,因为内容都是取材于民间传说,传统的戏剧,但它又不是简单的把故事戏剧的某个场景固定下来,而是把戏剧的内容,人物情节,道具,经过提炼以后,浓缩成一个场景。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四人棍叫做《凤仪亭》。下面背棍的人扮演董卓,他手里托着一个太师椅,这个太师椅本来应该是董太师坐的,但是上面坐的不是董卓,坐的是吕布。这里有个隐喻,就是在吕布、董卓和貂婵的关系中,吕布已经占据了董卓的位置,所以他坐在了太师椅上,吕布得意洋洋地手里抱着他的武器方天画戟,在这个戟尖上站着貂婵,而真正得意的在上面表演的是貂婵,正好三个人的神态,准确的把这个《凤仪亭》中各个人的心态和他们的前后关系表演出来了。第二个它的特点就是空中的舞蹈。比方说抬铁棍的,我们要求棍子要颠起来,但不是依靠人的身体颠,要求上身绝对不动,手往腰这里一推,单让棍子往肩膀上一压,使棍子弹起来以后既有弹性,又很平稳。咱们背铁棍的第三个特点就叫做流动的杂技,看到下面这个人像大力士一样,托着个东西,上面站着一个人。比如咱们有一个背棍叫《许仙借伞》下面的人扮许仙,手里托着一把过去的伞,就在伞这么薄的边上,站着一个白娘子,怎么站上去的谁都不清楚。”

  杂技的惊险,舞蹈的飘逸,戏剧的浓缩,吸引了无数的观众。近几年来徐沟人以朴实的臂膀把背铁棍扛到了北京、深圳等地表演,并多次被搬上银幕名扬海内外。民间艺术背铁棍已成为旅游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徐沟的儿童比过去幸福多了,从小接受艺术教育,幼儿园已成为背棍小明星的摇篮。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