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痴迷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五十年代,他曾鉴定、整理北京故宫流散出的历代书画和善本1000多件。后来,这位老人与谢稚柳、启功等人共同担任国家古代书画鉴定小组成员,为全国各个博物馆、图书馆、文物商店鉴定书画达六万多件。当别人问到学历时,他总是风趣地回答:我是北京琉璃厂大学毕业的。这位老人就是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大师杨仁恺。
1915年,杨仁恺出生在四川省。后来在重庆、北京等地从事教学和出版工作。1949年杨仁恺来到沈阳,担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的研究员。第二年的冬天,杨先生在清理仓库时,在观看一堆认定为伪作的书画时,突然眼前一亮,一幅北宋时期的绘画展现在他面前了。
采访:
有一次我到东北博物馆去看看收藏的东西安排的怎么样。我去了之后,我发现当时《清明上河图》一共有三个,一个是苏州片的,一个是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一个是真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当时他们整理中分类了,就把真正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放在赝品类了。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一件表现当时宋朝东京汴梁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无论从艺术上还是从年代上,它的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历代作伪者不下百件之多。杨仁恺凭借他丰富的鉴定经验,确认出它就是沉寂多年的国宝。
1963年的一天,一位从东北来的青年,匆匆赶到位于北京琉璃厂的荣宝斋画店,在他随身携带的包裹里,有一堆撕成碎片的旧画。接待他的店员感觉这可能是溥仪从北京带到长春伪皇宫的文物,便连忙把恰好来荣宝斋的杨仁恺请到前店。
采访:
“我把它铺开,哎呀,我说不得了,这就是一批‘长春宫’中曾经从北京故宫拿出来的作品。”
就是在这荣宝斋后面的小院里,杨仁恺把这些碎片精心拼接好,一共整理出37件历代书画作品。其中包括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三马图》,苏东坡曾在画上题跋,北宋书法家米芾的《苕溪诗》文稿,以及陈亚之的诗词手迹等极为珍贵的宋代书画作品,这些都是国宝级的文物。
中国的书法绘画作品进入艺术欣赏和收藏领域后,就产生了真与伪的问题。平时收藏家指出一幅作品的不真,就是说它是赝品。形成赝品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中有历代书画家临习的古代作品,也有为了复制保存而产生的摹品,还有一些艺术家学习前人书画风格所做的仿笔,另外就是画商为了赚取暴利,仿制古代书画而产生的造本。这些都要靠书画鉴定家的慧眼一一甄别的。
采访:
“一个作品拿过来,我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考察,它的时代风貌、特点、个人风貌、晚期的流传过程,它的所有的收藏印章、题跋、还有它的著述,国家的著述有没有,这些问题都要考虑。”
鉴定古代书画作品,不能像鉴定青铜和玉器那样,使用光谱分析等现代科学方法断定作品的年代和真伪,从古至今,鉴定书画一直是凭人的经验,用眼判断的鉴定方法,但并不等于说书画鉴定不是一门科学。杨仁恺先生认为,鉴定家应该首先通晓中国历史和艺术史,以及有关书画工具材料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其次应该学习历代鉴定家的经验,以及大量接触第一手的书画作品,做精细的分析和比较,考察它们的时代特色,发现共同点和差异。杨先生认为:书画鉴定的方法,属于哲学上的认识论,有一个认识上的阶段问题。
采访:
“逐渐逐渐积累材料,由感性提高到理性,到了理性之后,他才能够对对方作品的前后历史关系、风格、作风、时代等开始明白了。这个是认识论问题,不可能一蹴而成的,这需要积累,需要不断地综合研究,这一点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