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建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使武汉地区成为中国南北植物交汇的地带,所以对华中地区植物进行研究和保护就成为这个所的科研战略定位。在这里可以看到华中地区的各种珍稀植物,许多濒危物种在这里得到了长期的研究保护和人工繁殖的科学实践。
由于长江三峡地区具有世界瞩目的植物多样性,武汉植物所自建所之初就开始了对三峡地区的植物考察。在近半个世纪里,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不仅对这一地区的植物分布有了科学的把握,而且对三峡工程危及的植物也进行了举世瞩目的课题研究。
采访:三峡水库修起来以后,对三峡库区(植物)到底有多大影响以及影响程度有多大,大家众说纷纭,但是必须要经过实地考察以后,摸清它的一些情况以后,才有一个比较科学的依据,一个是调查(三峡)地方植物的物种的一些情况,比如说有多少种,以及每个种的生长现状,还有它存在的量是多少,分布的一些具体地点,生长环境等,摸清楚以后,我们就分析这个地方哪些植物受到影响。通过我们这么多年进行研究以后,三峡库区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有120多科,有360属,有500多种植物,但是除了这个疏花水柏枝和荷花铁线蕨影响最大以外,其它的物种也受到影响,但是这些其它物种不是三峡库区特有的植物,所以虽然它们受淹没的影响,但不会影响这些物种的灭绝。
课题组在三峡考察
调查发现在三峡库区特有的植物中有两种濒临灭绝,其中荷叶铁线蕨虽然部分在水位线上,但已受到严重的人为破坏。而疏花水柏枝将完全被淹没在175米的水位线以下,这两个物种急需迁地保护。
采访:三峡植物保护课题组长 吴金清
在迁地保护里面,你要应用成功的话,你必须对那个物种的整个生活习性,把它要摸清楚,你要是移过来以后,你不知道习性,弄得那个生长环境跟它那个不一样,那你可能就会移不成功的。因为长江三峡它有个冬暖现象,武汉地区就没有这种现象,你一定要模拟三峡那个环境,要进行研究。
濒危植物被移植到了武汉植物所,但要对它实施全面的保护,需要长期的观察研究。实际上这里所从事的所有植物保护项目,都经历了长期复杂的科研过程。
在一般人看来,地球上的植物数不胜数,但植物不同于动物和人类,换一个地方,它往往就长不好,甚至无法存活,这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植物。所以只有摸透了植物习性之后,才可能采取科学手段改善它的生存条件。所有的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植物在失去了原来的生存环境后,仍以原有的生命形式存留在大自然之中,使物种避免灭绝的命运。
现代植物保护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了许多学科领域。这需要研究人员始终站在国际学术的前沿,并以现代科学观念研究和判断事物。
采访:三峡植物保护课题组长 吴金清
现在的观念就不一样了,我们不仅要把这个物种保护好,而且要从遗传多样性方面,从基因水平上保护它,比如说那个疏花水柏枝,因为它长在长江这么长的距离里面,它可能都是一个物种叫疏花水柏枝,但是它们的遗传物质还是有差别的,巫山的疏花水柏枝可能跟秭归的疏花水柏枝大部分都是相同的,基因上面可能有少量的基因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光去保护秭归的疏花水柏枝,而不去保护巫山的疏花水柏枝,可能在保存遗传多样性方面就失去了一些,所以你必须对这些植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对它的遗传物质进行研究。
在成功地进行了三峡库区濒危植物的保护之后,武汉植物所又对这两种植物进行了回归大自然的试验,这个试验成功了。但这项工作却远没有结束,面对这个地球上日益减少的物种,科学家的使命就是用他们的智慧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保护人类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