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墙原名福寿全,制作方法是将鸡、鸭、猪蹄等原料放进绍兴酒坛中细细煨制。到了清朝,一位叫郑春发的厨师学会了这道菜,并加以改进,少用肉类,多用海鲜,使其香味更加浓郁。
1877年,郑春发离开了衙门,在福州东街口开了家聚春园菜馆。有一天,一些经常光顾的文人墨客要求品尝新的菜肴,老板郑春发便端上这道菜。当坛盖揭开时,满室飘香,一位秀才当即赋诗一首: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这道菜从此便更名为佛跳墙。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闽菜以其鲜香甜嫩,汁多汤醇而在中国八大菜系中稳占一席之地。闽菜中的美味数不胜数,且道道都是制作精细,色香味俱全,怎么偏偏就让这佛跳墙当了状元呢?
佛跳墙它作为一道闽菜之中的代表作,它有它深厚的文化底蕴,首先表现在它取料比较广泛,乍看起来鱼翅、海参、鲍鱼,山珍海味二三十种融在一起,可以说集山珍海味于一体,融百种风味于一盅,最后吃的就是那么一小盅,所以说它从这一道菜来讲,用料的广泛应该说是其它各种菜所没有的。第二应该说在加工这些原料的过程中间,它所需要的厨师的知识经验和技艺也是突出的。第三个从文化的底蕴来说,它有很多传说,所以说它各方面都兼有了。再加上吃起来,那真正是坛盖一打开,整个满室生香,那个时候大家吃起来的兴致是非常高的。所以说它能够成为闽菜之中的代表作应该说是有它的特色。
煨制一坛佛跳墙,要用30多种原材料。能单独成菜的整鸡、整鸭,在这里却只是煨汤的原料。而制作工序更是多达二十几道,从原料的初步加工到端上餐桌,要经过几天时间。
难怪百余年来,这一坛热腾腾、香喷喷的佛跳墙,让无数食客回味无穷,让美食家们津津乐道,更让海外的游子思乡心切。
采访:(味道)蛮好的,在国外的时候也吃到这道菜,但和这里一比,不正宗。
没有千年不变的景,没有百年不变的菜。时代在变,人们的需求在变,佛跳墙当然也在变。单是这上菜方式的革新,就让大师们花了不少的心思。传统的“佛跳墙”上菜方式,是用一辆小车把刚从火上端下来的大坛推出,当场开坛启盖,将一道道山珍海味取出摆上桌,这样的方式,固然是香气四溢,却不甚雅观。
1984年,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时,佛跳墙被定为国宴主菜,为了让佛跳墙成功地跳上国宴,当时负责制作这道菜的强木根等七位师傅对佛跳墙做了一番改进。
当时大坛的话不好看,太粗,改成罐,这样的话做起来比较方便,雅致一点。
为了更符合现代人健康的饮食结构,佛跳墙的口味也变得清淡了,也许正是在这变化的过程中,佛跳墙的魅力才得以永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