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原名马和,云南昆州人,是当时明朝内宫监太监,深受当时的明成祖器重并赐姓郑。郑和又叫“三保太监”,为什么呢?一种说法是他的小名叫“三宝”,进宫后都叫他“三保”。另一种说法是因为郑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个朝代,他对三朝皇帝都是忠心耿耿,所以宣宗敕封他为三保太监。
"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所率的船队奉命七下西洋,是世界史上最早、航船最多、活动范围最广的大航海活动。尤其是郑和的帅船——长达一百二十五点六五米,宽五十点九四米,排水量达两千吨。这样的船只自然需要极大规模的船厂。
今天的南京市下关区中保村一带,便是当年龙江宝船厂的遗址所在地,当年“三保太监下西洋"船队的船只便是在这里修建,现在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庞大的船厂所留下的遗迹。
江苏省郑和研究会会员 杨斌:对的,这就是当年明朝造宝船的遗址,当年宝船厂遗址很大的,它一共有七个“作”,有好多个“坞”。“作”和“坞”它们是不同的,“作”是造船的地方,当年“坞”是藏船的地方,比如避风啊。宝船厂范围也是很大的,现在你是看不到了,当年时候用现在的话来说,它的宽度在500米以上,就是从东到西。它的长度大概在2公里。 根据我们的分析,它的员工都在上万人,造的船很多。
1985年5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将龙江宝船厂遗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0年风风雨雨的洗刷,龙江宝船厂的遗物基本上荡然无存,剩下的几个造船厂当年使用的“作”也成了空荡荡的水塘,今天的人们已很难想像出当年这座的万人船厂的辉煌。
从公元1405年开始,郑和率领着他的当时举世无双的船队,先后7次远洋出海,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跋涉7万余海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周多。
永乐七年,也即公元1409年,明成祖朱棣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在今天的南京下关区敕建静海寺,寺名取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静海寺原先规模宏大,占地二万多平方米,可谓金陵名刹。在静海寺供奉了郑和从异域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等物品以及不少奇花异木。 晚年的郑和曾在静海寺生活过。清咸丰年间,静海寺被毁。1986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在原址上重建静海寺,并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
静海寺南原建有天妃宫,这是郑和第一次航海归来,当时的皇帝为答谢海神妈祖保佑航海安全的“功绩”而建。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后,奏请明成祖在天妃宫里敕立了“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天妃宫大约毁于1925年,现仅存一块天妃宫碑,存放在静海寺内。
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馆长 田践:这块碑无论是从郑和航海的记事碑刻角度来说,还是从妈祖文化的角度来说它都是规格最高的。体现在哪里呢?一个是这个碑最大、最重,另外一个这个碑文是成祖亲撰的。关于妈祖的碑刻很多,但皇帝撰碑文的只此一块。所以这块碑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也是我们研究郑和的一个重要史料。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病故在旅途当中。除了静海寺及天妃宫碑,南京与郑和有关的遗迹还有不少。作为一名伊斯兰教徒,明宣德五年,也即1430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前夕,奏请明宣宗,在今南京市城南三山街重建了清真古寺——净觉寺;南京市区太平南路马府街北,原为郑和府邸处,现建有郑和公园,并设有郑和纪念馆;郑和的衣冢墓则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牛首山南麓。这座墓按伊斯兰风格修建,整个墓形是"回"字形,墓前台阶有四组7层28级,寓意郑和7次下南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后裔自明清以来世代相沿,定期来这里祭扫,从未间断过。
到2005年,将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的航海事业,在中国海外交通史和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