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嘉陵江水自陕甘发源之后,经四川的群山,在重庆注入长江。当年,晏阳初先生就是从这里走出四川,去探求救国救命的道路。在他近一个世纪的生活历程中,有七十年为平民教育孜孜以求,奋斗不息。
1893年,晏阳初出生在四川巴中县一个世代书香家庭。他5岁上私塾,10岁进洋学堂;随着知识日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他心中不断升华。
1912年,晏阳初告别了巴蜀僻壤,来到香港深造。他先到圣德芬学校补习高中课程。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天赋,成绩很快名列前茅。同年9月,香港大学招生考试,晏阳初毅然报名。
重庆红岩文学杂志社编审 赵晓铃:考试了以后成绩很优秀,考的是第一名,各科优秀。这个时候过了几天,香港大学的校长叫索特,就把晏先生叫去说,晏阳初你考了第一名,我们祝贺你。根据我们的规定,这个第一名就有资格申请英皇爱德华七世奖学金。这个奖学金一共是1600美金。1600美金是很大一个数字,晏先生当时非常高兴,他很高兴。但是索特校长又说,根据这个规定,我们这个奖学金只能颁发给英国人,一定是英国的属民,你愿意做英国的属民吗?晏先生就摇了头。他说校长这个奖学金很好,但是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付出的代价太高了,我不愿意付出放弃我的国籍这样的代价,来获取这笔奖学金。
1920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晏阳初回到了祖国。他不去做官,不到高等院校任教,深入中国社会底层,进行社会调查,足迹遍及19个省。
晏阳初调查了中国的平民生活,和他们受教育的状况,发起组织大众教育联合会,并在长沙等地举办平民学校。平民学校以劳工、学徒、失学青少年为主要对象。他还主持编写了国内最早的成人白话识字读本。1923年,晏阳初提出了"除文盲、做新民"的口号,先后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开展义务扫盲活动。1926年,晏阳初先生率领一批有志于乡村建设的高级知识分子,深入到河北定县推行平民教育,被人们成为"博士下乡"。
重庆红岩文学杂志社编审 赵晓铃:从北京到定县,从一个大城市来到一个大农村,去做乡村建设工作,这个变化是很大的。尤其是他的教授们的夫人,还得带着孩子下乡。当时中国农村是非常艰苦的,不但没有电灯、电话、没有抽水马桶,连住的条件都是很差的,吃的条件都是很差的,他们的孩子还得跟农村的孩子在一块。
晏阳初先生毕生献身平民教育,一直得到夫人许雅丽的理解和支持。许雅丽的父亲许芹牧师是孙中山的挚友,母亲是美国人。她虽然从小生长在美国,但始终把中国视为自己的祖国。在长期的乡村建设工作中,许雅丽一直与晏先生相伴,无怨无悔,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
重庆红岩文学杂志社编审 赵晓铃:有一次他们的孩子生了病,在学校里发高烧,从上铺上摔下来,摔坏了。被同学送回家,很危险。当时治疗条件是很差的,晏先生和他的夫人不可能去动用乡村建设的钱,来为自己家里人服务。晏阳初先生对多年从事平民教育的经验进行总结,概括为"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1943年,为表彰晏阳初先生为平民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西半球几百所高等学术机构代表,在纪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大会上,一致评选晏阳初为全球十位最具有革命性贡献的伟人之一,与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等齐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