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大钟寺里有一口著名的永乐大钟,以派遣郑和下西洋和编纂永乐大典的而昭彰史册的明成祖朱棣,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并为迁都北京召集定鼎下令铸造了一口大钟,这就是永乐大钟。而大钟寺原来叫觉生寺,它是公元1733年,也就是清朝雍正年间修建的。永乐大钟也是在这之后被迁到了觉生寺。并一直悬挂至今。
永乐大钟迁至觉生寺大钟楼已经250余年,虽然它曾经经历过地震的考验,但它安然无恙,并以它的精湛工艺、浑厚深远的声音、巧妙的悬挂结构、数以万计的文字以及悠久的历史而另世人为它折服。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张鹤:过去老北京有一个俗谚叫做 “人过大钟寺 寺钟大过人” 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回文诗 原来它说的是大钟寺里面 有一口非常大的钟 它是在明朝永乐年间铸成的 它是高6.75米 直径3.3米 重46.5吨 因为它在乾隆年间 移到了大钟寺 所以附近的百姓经常到 大钟寺来参加庙会活动 或是初一 十五来参加佛事活动 因此老百姓就说到 那个有大钟的地方去 久而久之 人们就把觉生寺这个名字淡忘了 就把它称作大钟寺了
永乐大钟的建造过程是一个浩大而壮观的过程。明代的工匠们先在地上挖出10米见方的深坑巨穴,再根据钟体不同断面的半径和厚度,设计出供铸造使用的外范。当七个陶制外范一次对接之时,浑然一体的大钟外范就拼装成功了。之后,他们采用了雨淋式浇铸法,几十座熔炉沿四条槽道排开,炉内大火流金铜汁鼎沸,地坑里内外模范同时高温预热,当蓄满炉堂的万炉金汤奔泄而出后,这口万钧大钟便一气呵成了。
永乐大钟作为一个发声装置它最根本的功能和终极的输出无疑是钟声。钟体在几何形状大致固定的情况下,单靠厚度的变化就能带来极为丰富的泛音,厚厚的钟唇是高音1、3的主要震源,钟腰的厚度变化则送出了C3、A3分音,这是不同乐音奏出的和弦是众多河流汇成的湖泊,永乐大钟铸成后由于通体都是经文,一次性达到了如此音响效果,这的确是俗手不败的事情。
最为举世罕见和引人惊叹的奇迹莫过于将23万多字的佛教经文和咒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注满了大钟的每一寸表面。泱泱23万字的版面安排的如此匀称整齐,从头到尾没有一点空白又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可见要经过一番精心的运筹和计算。据说是大书法家沈杜率京中名士先在宣纸上把经文写好,然后用朱砂反印到钟模上,再由工匠雕刻成凹陷的经文,剩下的事情便是以火为笔,铜为墨将这光洁挺秀见棱见角的23万金字一挥而就。
我们也许不免带上几分怀旧情绪,580年间听过钟声的人们,一代代谢世了,而大钟却完健如初、钟声依旧。它有足够的寿命来和时间抗衡,这是跨越时空轰鸣千古的不朽之音。它满载着一个时代蓬勃的生命信号永远传递着人文的光辉和科学的火星。
回首往事憧憬未来,每到新年人们总是充满着无限希望。大钟寺辞旧迎新晚会已有20年的历史,为您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游人特意来此倾听、观看。
在北京的大钟寺里有一口著名的永乐大钟,以派遣郑和下西洋和编纂永乐大典的而昭彰史册的明成祖朱棣,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并为迁都北京召集定鼎下令铸造了一口大钟,这就是永乐大钟。而大钟寺原来叫觉生寺,它是公元1733年,也就是清朝雍正年间修建的。永乐大钟也是在这之后被迁到了觉生寺。并一直悬挂至今。
永乐大钟迁至觉生寺大钟楼已经250余年,虽然它曾经经历过地震的考验,但它安然无恙,并以它的精湛工艺、浑厚深远的声音、巧妙的悬挂结构、数以万计的文字以及悠久的历史而另世人为它折服。
在北京的大钟寺里有一口著名的永乐大钟,以派遣郑和下西洋和编纂永乐大典的而昭彰史册的明成祖朱棣,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并为迁都北京召集定鼎下令铸造了一口大钟,这就是永乐大钟。而大钟寺原来叫觉生寺,它是公元1733年,也就是清朝雍正年间修建的。永乐大钟也是在这之后被迁到了觉生寺。并一直悬挂至今。
永乐大钟迁至觉生寺大钟楼已经250余年,虽然它曾经经历过地震的考验,但它安然无恙,并以它的精湛工艺、浑厚深远的声音、巧妙的悬挂结构、数以万计的文字以及悠久的历史而另世人为它折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