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董鑫 摄像: 俞乐观
在壮语中,青蛙被称作蚂拐,是壮族众多图腾中影响最大的图腾之一。壮族的铜鼓是权力的象征,而铜鼓上最多地纹饰就是蚂拐的塑像。今天,在广西农村师公祭祀仪式上,村民所跳的师公舞和著名的左江流域花江崖壁画上的舞蹈场面异常相似。在崖壁画上,先民们是叉开双脚,两手拱起,手指和脚趾分开,形同蚂拐,这被认为是青蛙图腾崇拜的再现。那么蚂拐是如何成为壮族先民图腾的呢?
采访:壮族学者 覃乃昌
“在壮族的先民的观念里面,发现青蛙,青蛙叫,雨水到,就认为当时青蛙跟天上有一个天然联系,能够沟通天上的,跟天上的神能够沟通,它一叫天神知道了,就降雨水,对青蛙产生一种崇拜。”
在壮族地区,还有一个神秘的器物,那就是大石铲。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广西的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了300多件大石铲。关于石铲的作用,一种认为是远古先民的耕作工具,另一种认为可能是与农业祭祀有关的祭器,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应该把两种意见结合起来。
采访:壮族学者 覃乃昌
“石铲肯定是稻作的一种工具,因为种稻一般都在有水的地方,在烂泥田里面种,烂泥田要翻土的话,用别的工具很困难,必须用铲式的这种东西。”
采访:广西社会科学院壮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潘其旭
“后来大量出土的话,它是变成一种祭器,祭祀的器物,大的大到几十公分,你们看到,小的可以小到小拇指,那么从现在来看的话,它从耕作的工具发展成为一种祭器。”
正是这种与稻作农业关系密切的工具,在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神秘感,从而演变成为祭祀活动的礼器。从工具到祭祀的礼器,说明它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
同蚂拐演变成图腾一样,石铲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的演变经历,就不可能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由此可以看出壮族稻作农业的历史是很悠久的。
采访:壮族学者 覃乃昌
“它作为劳动工具已经变成人们观念上的一种东西,就是人们崇拜的一种理性,为什么呢?因为壮族先民种田、种稻,他天天要跟它打交道,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神秘化了,这个劳动工具神秘化了,这种现象在民族学、民俗学调查里发现很多类似的现象,我们这个地方就是石铲变成人们的观念文化,那么在石铲由实用的劳动工具变为观念上的东西,这个过程我认为是很长一个时间,它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稻是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以稻米为生,农业的起源实际上也就是文明的起源。关于水稻源于何处,国际上仍有争议,壮族学者在研究了壮族图腾蚂拐和大石铲后认为,壮族地区可能是稻作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耕作历史至少有6000年的历史。
采访:壮族学者 覃乃昌
“现在世界上食用稻米的大概占一半人口,另外一半主要是面
食。这一半的人口食用稻米,稻米对世界的人类的发展意义是很重大的。最初只能采集野果,或者是野生稻,能够栽培水稻以后 粮食的产量显然就增加了,粮食再加上饮食上的改变对人类的发育,对身体的发育起很大作用,实际上按我们的说法,那么农业的起源实际上也就是文明的起源。”
田是稻作农业的对象,也是稻作农业的基本条件,壮语中很多与稻谷有关的词汇都被称作“那”,而大石铲的遗址中心地带,又是“那”地名最密集的地区,也是蚂拐图腾崇拜的地区。由此,壮族专家提出这个“那文化圈”的概念。“那文化圈”就有可能是壮族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采访:壮族学者 覃乃昌
“这样我们就提了一个那文化圈这么一个概念,那文化圈实际就是稻作的一个起源地,起源的一个地方,扩散了就形成这么一个文化圈,所以我们认为那文化圈的提出,对我们了解华南跟东南亚的文化形态文化特点,和他们跟其他地方的稻作文化的不同点 对我们了解文化现象很有意义,同时也了解世界上各个地方地域文化和他们的关系。”
可以想象,远古时代,在水稻的种植中,水利灌溉还没有出现,所需的水主要靠雨水。壮族先民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后,发现青蛙与打雷下雨有着某种"神秘"关系,“蚂拐叫,雨水到”,于是蚂拐也就自然地成为了壮族先民顶礼膜拜的图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