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历史中国     魅力中国     今日中国         



[潮州]潮州古瓷


  编导:刘玲  摄像:费小平

  192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在潮安县城发现了四尊宋代的白瓷释迦牟尼像,佛像的底座上“潮州水东中窑甲”的铭文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人们开始寻找“水东窑”的窑址。考古工作者经过多次的调查和发掘,人们把目光集中到了湘子桥东面的笔架山。

  笔架山沿韩江自北向南,因三个并列的山峰形似笔架,所以称为笔架山。相传宋代时这里有“九十九条窑,窑长九丈五尺”,民间把这里称作“百窑村”。

  采访:潮州市博物馆馆员黄伟中

  “从1953年开始,我们文博部门先后在笔架山发掘了11条窑。这是第10号窑,这条窑的长度有79.5米,宽度3.2米,窑高2.8米。龙窑最大特点就是利用这个山势,好像一条倒卧在山坡上的烟囱。所以它升温也快,降温也快,能提高效率。一般我们估计,它一个月可以烧一到两次窑,这条窑我们稍略估算,它一窑能烧五到十万件瓷器。”

  唐宋两朝,中国社会政局安定、经济繁荣,政府十分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据史书记载,与南宋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当时中国最好的对外出口商品,就是瓷器。而南方沿海各省的陶瓷业不断发展,更是大大促进了海上陶瓷的贸易。

  采访:潮州市博物馆馆员黄伟中

  “从已经发掘的11条龙窑的资料上看,笔架山龙窑都是分段斜坡式龙窑,这是分段的隔墙,笔架山龙窑分三段到十五段不等,10号窑就是分了十五段。斜坡式龙窑它的装窑方式是这样,最底放一个筒形的匣钵,然后上面用漏斗型的匣钵。一般是一钵一器,这样叠起来,叠到窑顶是2.8米左右。所以整个笔架山窑统计起来一年就好几千万件瓷器的产量。”

  数量如此庞大的瓷器在当地是不可能全部销售的,目前所发现的宋代瓷窑遗址,大都是靠近韩江,而韩江的下游可直通南海,这就极大便利了瓷器的外运。

  人们称笔架山瓷窑为“百窑村”,说明这里瓷窑不是一、两处,应该是许多民窑聚集在这里各自经营,产品全部作为商品外销。而外国市场的高利润高回报,更是刺激了窑户们扩大再生产的强烈欲望。于是,他们将赚到的钱又投到窑场以获得更大的收益。一时间,笔架山的窑灶增多了,窑室加长了,窑区也日益扩大了。

  中世纪的亚洲、非洲、欧洲的人们都十分喜爱中国瓷器,不但各国的统治者在宫廷中收藏了许多精美的中国瓷器,就连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大量使用中国瓷器。

  采访:潮州市博物馆馆员黄伟中

  “这是试温标,是北宋窑工的一个发明。北宋以前,还没有试温标,为什么?它是在外销的竞争中,除了追求数量又重视质量,当时外销的竞争很厉害,所以潮州的窑工用试温标就是每在一个投柴孔都放了好多试温标,每隔一时段用铁钩钩出来,不时的观察这个温度,烧得怎么样,控制温度,控制质量。”

  当年潮州的陶瓷艺人用笔架山的瓷土,制作出了不同姿态的大耳朵哈巴狗和洋人头像。这些瓷器不仅胎质纯净细密,造型和装饰也是既借鉴传统,又富于创新。

  这件“凤头壶”的造型吸收了古代波斯萨珊王朝时期金银器的造型,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制陶工艺。

  这件名叫“军持”的独特瓷器,是东南亚佛教僧侣经常使用的宗教器物。这些有着浓郁异国格调的瓷器,无疑是为了迎合国外的风俗习惯,专门为国外的订货而制造的。

  采访:潮州市文史委员会主任曾楚楠

  “就是潮州是人多地少,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光靠农作物的收成,那是远远不足以养活本土的人,所以只能靠外贸用外边的来补足里面的,所以这个影响非常深远,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

  陶瓷贸易促进了当年潮州经济的繁荣,在开元寺的宋代大铜钟上留下了几位笔架山陶瓷工匠祈求平安的铭文。透过这些铭文,今天的人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年笔架山下窑火通红,装满瓷器的船队沿江出海的盛况。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