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历史中国     魅力中国     今日中国         



[潮州]潮人出海


  编导:王宝成  摄像:刘畅

  邹金盛是一位集邮爱好者,从1960年以来,他专门收集一种地域性很强的邮品:侨批。

  侨批,是中国东南部沿海居民到海外谋生后,将赚得的钱款,委托民间的批信局送到家乡的凭证或信件。早期的侨批由来往于中国与南洋之间的船家送递,潮州人称水客,后来民间产生了专门寄送侨批的批信局。

  采访:

  “以前的侨批是一张纸,这边就写通信人的收信地址,谁寄的,这边就写内容,这样叠起来,叠成一封信,这么大,信封这么大。

  汇款的数目呢?

  汇款的数目在这里,像这个:洋银八块七毛四。”

  采访:广东省集邮协会学术委员 邹金盛

  “这一件件侨批,见证了潮州人过去一段辛酸的历史,也记录了一代代潮州人海外创业的艰难。潮州的民谣唱道:一船目汁(眼泪)一船人,一条水布去过番。这就是潮州人称为“过南洋、讨生活”出海谋生的经历。”

  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居民,从公元十世纪就有出海迁移的记录。潮州人最早的走南洋,大约也是那个时候。历史上的出海,既有生活所迫的原因,也有改朝换代造成的出逃,更有官吏追捕形成的大规模集体移民。

  潮州人移民海外,俗称过番或走南洋。潮州早期的出洋者,都是由于生活极端困苦,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赤手空拳单身上路,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

  采访:潮州市博物馆文博馆员 黄伟中

  过去我们潮州人被迫背井离乡,漂泊到海外定居的时候,一般要带上几件物品,其中一件就是市篮,背着市篮上红头船。另外一件是水布,水布是潮州农民随身携带在身上的一种物品,它有好多用处,可以团在头上,系在脖子上,系在腰上,可以包装东西,包装上几件破旧衣服,就可以上船了。在船上又可以当布席,可以躺卧着休息,可以包装干粮,像甜粿。潮州俗话也说“无可奈何蒸甜粿”,甜粿因为经久,不容易发霉,带到船上可以做应急的干粮。

  在潮州民间,蒸甜粿一词已经成为出海谋生的隐语。

  当时,出入南洋的中国船只,许多是红头船。这是一种双桅或三桅的海船,清朝政府为了区别沿海省份的船只便于管理,命令在船头涂上不同颜色的油漆,广东省是红色,所以称为红头船。

  1971年和1972年,广东省澄海市出土了两艘红头船遗骸,其中一艘船的船舷上,还有“广东省潮州府领囗(此字符不读音)双桅壹百肆拾伍号”的字样。这两艘船出土的地点,都离当年潮州人出海的港口樟林港不远。

  樟林港最为繁荣的时期,是在十八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开海禁之后,当时潮州以及粤东一带出海,都要从樟林港出发。现在从规划齐整的街巷以及久已荒废的客栈货店,还能看出当年船桅林立,人来货往的繁荣景象。

  当年,出海的潮州人就是在这里辞别了亲人,怀揣一把故乡的泥土,带着过番创业的渴望,一步步登上木船。路上,走南洋的人要毫无遮盖地坐在红头船的甲板上,躲在黑暗的货舱里,顶着突然而至的狂风巨浪,在海上颠簸一个月左右,才能到达南洋各个国家。

  浪迹南洋的潮州人为了生存,他们尽可能的聚居在一处,从事开荒种植、码头搬运或者沿街叫卖。潮州人凭借着自己吃苦耐劳、辛勤节俭,在侨居国开创了一片天地,为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采访:

  “潮人出海以后,一方面给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也对家乡的文化带来了影响。比如现在我们潮州话里面经常形容一个人工夫不到家,我们口头话说“噢赛”,“噢赛”其实是外来语,原来是讲打乒乓球是出界了这个意思,到后来演变为工夫不到家的意思。还有我们经常把柚木不叫柚木,叫“百相”,“百相”这个词也是南洋过来的,当地称这种柚木就叫“百相”。”

  潮州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始发地之一,潮人历来有向外拓展的传统,现在旅居海外的潮籍华人乡亲约有230多万,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融入当地社会,成为所在国经济和其他领域的杰出人士。潮人出海也使潮州成为著名的侨乡,对潮州经济和文化的繁荣,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