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宫一宁 摄像:高嵩
坐落在长春市南部的东北师范大学,是一所有着50多年历史的高等学府。它最早的名字叫东北大学。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挺进东北。在这里展开政治、军事斗争。并且发展文化教育,建立一所共产党人自己的大学,东北大学。
10月25号,在延安,毛泽东亲自接见了当时延安大学的校长周扬和副校长张如心,把创办东北大学的任务交给了他们。这样,周扬任队长,张如心任副队长,加上延安大学的部分干部、教师组成的建校队伍,开赴了东北。他们的行军编号是“松江支队第四大队”。
1946年,著名作家舒群、诗人张松如、病理学家白希清也先后加入了创办东北大学的队伍。
由于东北大地战火纷飞,校址最初选择在了辽宁的本溪,这时的校长是张学思。
这可以说是新中国第一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大学。她为东北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学习革命理论的基础。引导他们走上追求真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
1946年,正是国民党向东北大举进攻的时候,东北大学的师生,几经周折,在6月1日又转移到了黑龙江省的佳木斯市。佳木斯市位于东北的北部,山水环抱,是一座秀丽的城市,并且当时被誉为“东北的延安”。由南到北的转移,历时三个月,学校边行军、边学习、边宣传、边招生。经过长途跋涉的学生们,觉悟提高了,学校队伍也壮大了。
1947年初。学校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指示,“走出城市、走出洋房子,穿上农民服装,到农村去”,组成了农运工作队,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斗争。学生们不仅参加农村的大生产运动,还拿起武器配合部队剿匪,东北大学的许多学生就是牺牲了在土改斗争第一线的。这是张建堂烈士他牺牲的那个村子后来改名为建堂村,永远铭记着东北大学的光荣。
(东北大学在佳木斯市停留的两年中,共培养了三期学生。为东北解放区的建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输送了大批人才。)
东北大学在经过与吉林大学等几所学校合并后,在全中国解放前夕,1949年的7月迁到了长春市。校址设在长春市人民大街的南面。
从佳木斯市到长春市,经过几年的调整和积累,学校建立了统一的正规教育制度,把当初的短训班,转变为了真正的高等学校。1950年4月1日,东北大学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大学的校长张如心、和副校长张德磬改任东北师范大学的正副校长。张如心校长在开学典礼上作了题为《做一个人民教师是否光荣》的报告。他就是当年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到东北创办大学的张如心。
至今,老校长张德磬还记得当年的报告。报告里有这样一句话:师范教育就等于工业中制造生产工具的重工业。50多年过去了,东北师大的校长已经换了好几任了,几代人的努力使它成为了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新型师范大学。
采访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史宁中
“东北师范大学一直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它主要是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服务,这样它一般要做三件事情,一个是培养好的人民教师,还有一个对教育进行,特别是基础教育进行研究,还有一个就是为国家制定基础教育政策提供一些参考。”
现在的东北师范大学设有6个学院,29个系,和诸多的本科专业、专科专业。可以培养专科生,本科生,直博士生。在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近20000人。
采访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史宁中
“我们学校在治校的方略中又提出这样的思想,就要叫做教育教学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本,依法行政是治校之本。”
学校不仅可以培养中等和高等教育需要的专门人才,还具备很强的科学研究力量。
采访
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所长 黄百渠
“我们这个研究所是属于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本部呢,它以本科生的教学为主,我们这边以科研为主,但是我们是有非常有机的联系的,本科生很多的毕业论文试验都是在我们这儿做的,我们很多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的生源也是从那边给挑选出来的。”
这是一座象征着生命的雕塑,昭示着人民教师的使命,更昭示着一所培养教师人才的大学的使命。
采访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史宁中
“东北师范大学未来怎么发展,后来我们提出叫做“一个特色、三个一流”,所谓的“一个特色”就是一个鲜明的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一所好大学必须有它的办学特色,“三个一流”就是指一流的教育教学;一流的学术氛围;一流的科学管理。”
这所当年迎着纷飞的战火,在东北大地上诞生的大学,今天正在全力以赴的向着国际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