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历史中国     魅力中国     今日中国         



[厦门]《摩崖石刻见证历史》2003-60(181)


  编导:张琳 摄像:刘才云

  传说中国的文字是由古时一个叫做仓颉的人,为了更好的与鬼神沟通、交流而创造出来的。大概有后人把书写的文字称之为“心画”也是由此而来的吧!古代的典籍中有不少所谓伏羲氏作“龙书”,皇帝作“云书”少昊作“鸾凤书”等等的神话故事记载,是将文字的书写形式艺术化的体现。然而传说终归是传说,但人们将文字书写附丽于各种具有美感的自然之物上的习惯却是从古到今都有的。而将书写艺术刻于天然的崖石之上的摩崖石刻,更是将中国的文字书写艺术在大自然的瑰玮奇丽中张扬到了极至。

  采访: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何丙仲

  “摩崖石刻在中国是一种传统艺术,它在史前文化,用岩画来表现一些刻画文字,来表现一些内容。”

  美丽的海岛城市--厦门。自古以来,就是海有崖、山有岩,人们出门见石,踏石走路的地方,这就为摩崖石刻,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造就了一个天然丰富的载体。于是从明代开始,多少文人墨客、风儒雅士在此留下了千古文章,警世名言以及史实记事。

  采访: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 何丙仲

  “摩崖石刻既有书法美,又有它的文学艺术,更多的是它的史料价值,因为它跟整个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紧紧相关,那我们厦门应该说作为一个港口是明朝末年就开始有摩崖石刻。”

  因为厦门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造就了它一段段特殊的历史;因为这些特殊的历史,于是它的文化背景也就有了特殊性。那么作为厦门文化形式之一的摩崖石刻,它在内容上,自然的也就会有一些自己的特色。但不管怎样,经过历史变迁的今天来看,它起到的都是见证历史的作用。

  采访: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 何丙仲

  “我们厦门的摩崖石刻有三个特色。一个特色,我认为是保卫海疆;第二是我们这里还表现一种,就是说我们对台的关系;一个就是侨,这是我们厦门的一个特色。”

  秦始皇建“万里长城”是为了边防的需要;明洪武帝筑“海上长城”,则是为了巩固海防。六百年前,厦门城就是在此前提下建起的。从将中国大陆历史转向了海洋历史。而作为“海上长城”重要门户之一的厦门,“反侵略文化”应该是其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页篇章。

  17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当时继西班牙、葡萄牙之后新的海上霸主荷兰人,经常向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进行骚扰和侵略。

  采访: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 何丙仲

  “我身后这个地方就叫做虎溪岩的摩崖石刻,这里有两方诗叫做“攻剿红夷石刻”“夷”就是当时指的荷兰人。题刻时间是天启癸亥,就是1623年。1623年在福建军民的反击下,那这些荷兰侵略者没有得逞,那当时的一些官员,就在这里题刻、记载当时我们打了胜仗的一个历史见证。”

  厦门的对外开放,许多人都认为始于“鸦片战争”的“五口通商”。其实不然,早在此之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以弹丸两岛抗天下雄兵”时占据厦门,实施打开国门开展东西洋贸易、以商养战的策略。可以说郑成功在闽南地区乃至中华文化史上谱写的是一曲壮烈的“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之歌。

  采访: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 何丙仲

  “这是郑成功的书法,想不到他的书法是非常好,他写的是行草,“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这是一般应酬的一般文字但是他的书法在这里表现得非常充分,他的书法很圆,笔触很圆(润),但是很遒劲,他的行气整个书法的贯行,表现一种书卷气,尽管他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但是他有他的作为,一个读书人的书卷气在这里表现出一种英气勃勃。”

  《台湾府志》说“台郡、厦岛、鸟之两翼。”意思是说把厦门和台湾比喻为“鸟之两翼”,可见其关系之密切。1894年甲午战争后,由于清庭的腐败无能,台湾割据给了日本,许多不甘腆颜事故的台湾人士纷纷南渡,回到内地,避居闽粤各地,那个时候他们就像一群丢失了家园的孩子,拼命地在找寻妈妈的怀抱。而厦门就是他们栖息的港湾。

  这幅“古避暑洞”抒发的就是作者的一种爱国情怀。所谓“避暑”即“避难”之意,意思是说作者将此处看作是躲避战乱、侵略、纷争之地。

  采访: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 何丙仲

  “这个叫施士洁,他是台湾很著名的诗人,他写过很多诗,在台湾很有影响.1895年当时台湾割让,根据《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清政府割让给日本。施士洁他们这些爱国诗人不愿意当亡国奴,就内渡到大陆,定居在厦门鼓浪屿。”

  如果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台湾不少有识之士回归寻找庇护,那抗日战争的全线爆发,台湾爱国人士踊跃的加入,那就应该是一种回报和捍卫祖国之意。而两岸人民同仇敌忾地打击侵略者更是将台厦鸟之两翼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突出。

  采访: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 何丙仲

  “我身后这两个字“复疆”就是恢复我们中国的国土。他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表现出无限的高兴。李友帮在1936年在抗日战争前夕,他在我们大陆的浙江义务组织了台湾抗日义勇队,投奔了我们的抗日战场,英勇杀敌,他是一个我们非常值得纪念的台湾同胞。”

  弥漫着硝烟的昨天、闪耀着光环的往日都已成为历史,也许很多很多年以后的某天,今天的厦门又会成为这花岗石上所记录的历史;也许上面会清晰的刻着二十一世纪腾飞的城市--厦门。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