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平洋 摄像:李亭
作为一处历史悠久的道观建筑,南昌市郊外的青云谱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而今天青云谱之所以有名,却并不是因为道教香火的繁盛,而是缘于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书画大师――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是中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尤其对晚清以后直到现当代的中国绘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今天的青云谱已成为专门陈列和收藏八大山人作品的一个纪念馆,也是南昌最著名的一个文化圣地。多少书画名流、文化学者曾专程来到这里,就是想亲身感受一下4百年多前,这位书画大师创造的那个艺术世界,许多人以能在这里亲眼欣赏到八大山人的真迹而自豪。
八大山人生活在17世纪中后期,他本名朱耷,是明代皇族的后裔,这一特殊的身份注定了他后来生活的坎坷。
1644年,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当时年仅19岁的八大山人,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突然遭遇了亡国的痛苦,这位皇族的后裔从此开始了流亡和隐居的生活。他先是出家为僧,还俗后又成为一个道士,八大山人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个幽寂的道观中度过的。
亡国的痛苦始终困扰着八大山人,长期封闭、压抑的生活,使他从一个贵族子弟变成了一个孤独、冷漠又有几分癫狂的怪人,而对于一个无力改变命运又不甘沉沦的人来说,这素白的纸和黑色的墨就成了唯一可以宣泄的工具。
采访内容:
八大山人从这个皇亲国戚,皇室成员到这个丧家之犬 ,也就是家破人亡。 他存在这种心理 ,所以始终存在他一生当中 。所以你看他的题字,八大山人四个字连草起来,就像是哭之笑之, 它意寓着啼笑皆非,哭笑不得。 隐喻着他的身世在里头, 我们从他的画面当中 ,特别是山水画也能反映到 ,他画的山水, 有人说是零落山水, 颠倒树 。这样能充分地反映出他当时的心境, 很孤寂 、很冷 很荒凉。
采访:八大山人纪念馆副馆长王凯旋
八大山人作品一向以怪异奇特著称,构图往往不囿常规,似乎是有意要营造出一种危险的气氛,这也许是八大山人在流亡生活中一种真实体验的流露。
八大山人作品的怪异也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花鸟画中,与许多画家相比,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已不是某种闲情逸致的消遣,而更直接地表达了画家强烈的思想感情。
八大山人笔下的动物形象怪异夸张,丑中见美,常常是白眼朝天,给人一种冷漠和孤傲的感觉,表达出一个流亡贵族对清朝统治者的鄙夷和不满,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几乎成了八大山人作品最鲜明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八大山人作品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用笔的精简,他在绘画技法上主张一个“省”字,无论是花鸟还是山水,总是寥寥数笔,几乎已到了不能再少一笔的境界,而这种笔法似乎也更适合表现出画家那种无奈、荒凉的心境。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对此曾有过一个非常准确的评价:“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水多”。
采访内容: 八大山人出家为僧, 受过道家的教育, 承袭过儒家的学说, 这样他把儒、释、道的精神充分反映在他的画面当中 。我们在他的画面上, 能感觉到佛家的空 ,道家的无, 儒家的素和雅 。所以他把中国的, 特别是水墨大写意的文人画 ,推向了一个极致 、一个高峰, 使得作为后辈画家, 包括吴昌硕 齐白石、 潘天寿 、李苦禅、 张大千等大家。 在他的绘画当中吸取了很多的养分 ,也启迪了他们的艺术成就。
采访:八大山人纪念馆副馆长王凯旋
有人曾评论说,后世模仿八大山人的画家不计其数,却少有能真正得其精髓的。八大山人是以生命的骨血和苍凉入画的,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实际上也带走了一个人对生命最私人、最隐秘的体验。有人可以复制出八大山人的笔墨,却没有人可以真正再现他内心深处的荒凉。
与许多最杰出的艺术家一样,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也是历经了时间的检验之后才被世人所认识,在生前他并不是当时最知名的画家,八大山人是在度过了长期的隐居生活后悄然离开人世的,在他身后却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艺术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