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平洋 摄像:李亭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许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个名句,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而许多人知道滕王阁就是因为这篇写于1300多年前的锦绣文章。
在中国的许多风景名胜,都建有一些高阁名楼的建筑,这似乎已经成了古代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传统。而这些楼阁,与其说是因为建筑的颀伟而闻名,不如说是因为它飞扬的文化气韵。它们从来就不只是一片风景,更是一个文化的景观、历史的景观,滕王阁也不例外。
滕王阁始建于公元7世纪中叶的初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满足当时王侯贵族宴请和迎送宾客的需要。唐宋以后,随着江南文化的兴起,南昌成为江南文化的一个中心,滕王阁也就成为这个中心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采访:滕王阁管理处处长宗九奇
“滕王阁在历代来讲 它同其它楼不一样 它是一个文化的名楼 它的功能也很多的 比如在封建社会 朝廷的命官下来宣诏的地方是在这儿 文人聚会也在这儿 吟诗作赋在这儿 也是歌舞之地 再加上南昌人认为滕王阁是一个吉祥的建筑物 因为它正建在赣江边上 它有镇水的作用 南昌还有另外一座建筑物叫绳金塔 它作镇火用的 这是镇水用的 所以这两座建筑物也是南北呼应呀 遥相呼应 所以滕王阁在老百姓的心目当中是非常神圣的 所以老百姓很爱滕王阁 ”
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多少文人墨客曾朝圣般地来到这里,其中不乏中国历代最优秀的诗人和学者。
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有诗文和美酒相伴的滕王阁不知曾多少次醉在了一个个笙歌宴舞的夜晚。据说有人曾做过统计,历代文人在滕王阁吟咏而成的诗文,仅有籍可查的就多达1300多篇。
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滕王阁见证了南昌古城的历史,而作为一个城市的守望者,它自己也历尽了沧桑。
历史上的滕王阁曾屡遭焚毁,又得以不断重建,屡废屡兴竟多达28次,这在整个中国建筑史上都堪称奇迹。今天,通过这些历代留下的古画,我们还能依稀看到它往日的面貌。
最晚重建于清代的滕王阁也已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战火中被焚毁殆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重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滕王阁,重建方案最初的设计者就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
梁思成重建滕王阁的方案设计于1942年,今天这份草图的原本还保存在江西省博物馆。
梁思成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尤其推崇唐代建筑,但是关于唐代的滕王阁,历史上只有文字的记载,没有留下任何形象资料。梁思成的设计方案是以明代流传下来的一幅宋代滕王阁图为基础绘制的。
梁先生设计草图的1942年,正值抗战时期,在那样一个动荡、艰难的年代,滕王阁的重建只能是一个梦想,直到40多年后,这个重建之梦才最终得以实现。
巧合的是,梁思成的重建方案最终是由他的一个学生来完成的,他就是滕王阁重建工程的建筑总设计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陈星文。
采访:滕王阁重建工程总建筑设计师陈星文
梁先生的这个复原草图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启发 因为我们要把一个古建筑从一幅画转成一个复原图 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要非常懂得这个营造法理 而梁先生这个工作他已经先做了一步 所以对我们来说就比较方便 驾轻就熟了
重建后的滕王阁是一个由主阁和一些附属建筑组成的建筑群。主阁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它坐西向东,共有九层,净高57.5米,远远超过了梁思成的设计,也是滕王阁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主阁的南北增加了两个辅亭,并通过回廊与主阁相连,使整个建筑的立面更加雄伟庄重,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巍峨的山字。
与梁思成设计的木结构建筑不同,由于加大了建筑规模,重建后的滕王阁是一个完全由钢筋混凝土建造的仿木建筑。怎样用钢筋混凝土仿造出木结构的效果,最大限度地表现出古建的原貌,是设计专家和建筑单位千方百计重点攻关的一个课题。
采访:滕王阁重建工程总建筑设计师 陈星文
“我们整个的这个彩画都是用宋式的 按照营造法式一点都不错地画上去的 这个斗拱是在整个中国古代建筑中非常重要的 因为看中国的古建筑 一看斗拱就知道是什么朝代的 宋式就是宋式的 唐式就是唐式的 清式就是清式的 都是非常明确的 所以我们就非常怕把这个斗拱做坏了 经过放样以后再做模子 然后在倒出来以后 体积都是很大的 而且这些斗拱要挂上去的话 都是用钢板焊接的 都做过试验 每一个斗拱都载重三顿多 用力压 结果都没出问题 所以都是比较牢靠的”
滕王阁的重建工程汇集了全国的古建专家,从1985年开始,整个工程历时4年才最终完工。1989年的重阳节,又是传统上中国人一个登高的日子,这一天与南昌人阔别了整整60年的滕王阁再一次屹立在赣江岸边。
滕王阁的一次次废弃和重建,似乎是人类的记忆与遗忘一次漫长的较量,每一次遭遇焚毁后,滕王阁都能获得新生,一次又一次以不同的形象和风格重新崛起。这似乎已不仅仅是一个楼阁的命运,其中凝结着岁月无尽的沧桑,也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一种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