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袁芳 摄像:郭浩
始建于1912年的无锡梅园,以梅花驰名天下。当时的建园人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先驱者之一的荣德生先生。现在梅园内乐农别墅前摆放的三张石桌子,就是荣氏兄弟在无锡创办第一家面粉厂时从法国进口的老石磨。
荣氏兄弟,哥哥荣宗敬,弟弟荣德生 ,出生在无锡荣巷一个普普通通农民家庭。幼年时由于父亲荣熙泰常年在外谋生,他们只能依靠母亲和外祖母的抚养,过着十分节俭的生活。十四五岁时,受父亲的影响开始到上海的钱庄当学徒,当时的钱庄相当于现在的银行。在那里,兄弟俩不仅了解了金融资本知识而且积累了一定的业务能力,为日后自己开办钱庄打下了基础。1896年,兄弟俩在父亲的帮助下共同出资在上海开办了广生钱庄,随后又在无锡开设了分庄。当年,其父因病去世。父亲临终前给兄弟俩留下了“立己立人,达人达己”的遗训。这个遗训后来成为兄弟俩做人、创业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开办钱庄期间,兄弟俩目睹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人民饱受灾难与痛苦。他们同时认为,光办钱庄是救不了国的,必须尽快加入到实业救国的行列。1900的上海各业萧条,唯有一些面粉厂还能获利。于是兄弟俩经合计后决定兴办面粉厂。他们的决定得到同乡的支持,于是他们合股于1902年在无锡古运河畔,开办了保兴面粉厂,1903年,同乡撤股后,更名为茂新面粉厂,这就是荣家企业的第一厂。
万事开头难。开办 第一家企业时,荣氏兄弟可以说是遇到了多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但兄弟俩敢于冒险,敢于负债经营,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逐一克服。
采访:荣巷居民荣勉韧
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困难的。销路不行,因为法国的面磨与刚磨的面粉不同。还有人们的消费观不同,还有种种封建势力的阻挠,这个困难是很多的,但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怎么来解决。
继茂新面粉厂的成功之后,荣氏兄弟又先后在济南、上海、武汉分别开办了面粉厂。到1921年,在全国共有茂新、福新面粉厂12家,综合生产能力占全国之首,产品远销到西欧、东南亚各国,成为当时名远近闻名的“面粉大王”。1926年“兵船”牌面粉还获得了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优质产品奖。
茂新面粉厂在1955年公私合营后,一直到现在都在正常的生产中,“兵船”牌面粉至今仍是当地老百姓喜欢的产品。
两兄弟在兴办面粉厂时发现,面粉的包装需要大量棉纱,随之决定自办纺织厂来解决面粉包装的需要。1907年,荣氏企业的第一家纺织厂申新纺织厂通过集资的方式,于1907年在无锡建成生产。在兴办纱厂的过程中,兄弟俩不断吸取面粉厂的经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尝试采取了管理者和经营者相统一的无限公司的管理模式。到1931年,荣氏兄弟在全国共有纱厂九家,职工3万余人,棉纱、棉布的产量和质量都是全国首位,并创出多个闻名中外的棉布、棉纱品牌。兄弟俩继“面粉大王”之后,又获“棉纱大王”的称号。
位于无锡古运河河畔的无锡的国棉一厂就是兄弟俩创办于1922 年的申新第三纺织厂,现在这个厂仍已经成为无锡现代纺织业的代表。展示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老机器,就是当时申新三厂曾经使用过的
荣氏兄第把创办实业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来追求,艰苦奋斗是他们对自己始终的要求。荣宗敬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的早餐从来就没有喝过牛奶吃过面包,而是一碗用自己面粉厂生产的面做的面团,他这样做就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的艰难。荣德生先生的俭朴当时在无锡更是出了名的。由于管理上的需要,他要经常往返于上海和无锡之间,他从未坐过一等车,而总是乘坐普通的三等车。他说,坐什么车都是要到目的地没,干嘛还要多花那个钱哪。
荣氏兄弟在管理上采取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模式及惠及劳工的管理措施,把企业的利益与工人们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得到工人们拥戴,被当时众多民族企业所效仿。
采访:荣巷居民荣勉韧
搞工人自治区,搞工人福利。这资本家需要拿钱的。但是,他们即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也考虑到工人的利益。这样,工人们就支持了。这个也得到好多好多全国的企业家都学习他这个。这也是全国的第一。
1938年,对荣德生来说是一个极为痛苦的一年,这一年与他相依为命、共同患难、共同创业的哥哥荣宗敬因病去世,64岁的他独自承担起了把事业继续下去的责任。可以说,荣氏兄弟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奋斗了一生。尤为可贵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荣德生决不与 日伪合作,专门写下了“心正思无邪,意诚言必中”的对联表明心志,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民族气节。
荣巷,这个现在看起来有点安静的江南小巷是荣氏兄弟出生和创业的地方。如今这里依然包保存了许多值得记忆的痕迹,依然流传着许多关于荣氏兄弟百年前创业的故事。对于今天的无锡人来说,这里所留存的一切,不仅仅只是回忆,而是一种骄傲,更是一种激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