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赵忠义 摄像:张冲
无锡军嶂山下埋葬着一位清朝末年的外交官,薛福成;在大清朝的外交史上,只有两个人从西方列强手中为中国争回了领土,一位是曾国番的儿子曾记泽,另一位就是薛福成。
招宝山炮台是扼首宁波、镇海的门户,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法舰多次进犯镇海,想搞掉招宝山,从而打开宁波外海的门户。时任宁绍台道的四品官薛福成受浙江巡抚刘秉璋的委托,坐镇招宝山指挥防务。薛福成官职虽小,但他曾在曾国番和李鸿章两大幕府中做过18年幕僚,对湘系和淮系的将领和军士都很了解;他团结了这两股力量,巧妙地将炮台上的滑膛炮移到海岸边,偷袭法舰一举成功,重创法舰两艘,重伤法指挥官孤跋,法舰无力继续进犯,只好败退台湾;三个月后孤跋在澎湖死去。这一仗的胜利对于有着远大抱负的薛福成很重要;在过去的十几年他一直无法实现自己对社会变革、振兴大清的主张。
采访:徐志均(历史学者)
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就是他的科举考试的级别太低了 他只有秀才的身份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历太低了 那么在清朝 要做(大)官 那一定要是进士 最高学历是进士 你没有达到进士 就很难任命你做很高级的官员 这一仗以后薛福成就升官了 升到三品了
薛福成在49岁时才被朝廷提携为湖南按察使,正三品。按清廷惯例,薛福成要入京谢恩,接受廷训。就在薛福成入京后,朝廷正式宣布薛福成开去原职,赏二品顶戴,以三品京堂候补身分出任英、法、意、比四国钦差大臣,这是清帝国第四任住外公使。光绪十五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薛福成头戴镶红顶子,身穿朝服,入见光绪,接受殿训。他在身上特地带了一本书,《使西纪程》;这是清朝第一任公使郭嵩涛在国外写成的见闻,书中描写了西方的社会现状,指出了中国的弊端。为此郭嵩涛被贬回乡;薛福成此举的用意非常明显。这时光绪刚刚亲政不久。
采访:夏刚草(历史学者)
为了要表达他的思想观念 他特地把这本朝廷曾经禁止过的书 献给皇上 给光绪皇帝看 光绪皇帝在这之前没有看过这本书 他那时还没亲政 现在他看到这本书以后 听薛福成把书中内容大致讲了一下 光绪皇帝没有反对 表示愿意看这本书 那么他就摸到皇上的底
看到光绪的态度,薛福成十分高兴;十四年前,光绪四岁登基时,薛福成向朝廷上疏了《海防密议十条》和《治平六策》;这两部书中针对洋人的条款直接促使清廷正式作出了谴使出洋的决定。离开京城,薛福成赶回无锡,他的大哥去世了。无锡前西溪街这片薛家宅地是薛福成在无锡期间亲自规划的;他的家乡无锡,工商业都比较发达,薛福成变革思想的形成同无锡关系很大。这次出任四国公使,并非招宝山之战;而是由于他一贯的儒家变法思想,同时也受到李鸿章的大力推荐。清光绪五年,薛福成在李鸿章府上写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论著《筹洋刍议》,全书共14章,其中商政、变法的章节首次向朝廷提出了改革的思路
采访:徐志均
在我们无锡 工商业原来就比较发达 在他的故乡无锡 当年对他的思想都比较支持 他为了在朝廷上 避免顽固派的阻力 他就提出来在儒家思想的层面上进行改革 进行变法 这样就便于顽固派容易接受 这一思想就开了康有为戊戌变法的先河
光绪十六年正月十二日,薛福成及其随员30人乘法国伊拉瓦第号邮轮驶出上海吴淞口,一路上看到华人华工受到低人一等的待遇,心中愤愤不平,一个月后邮轮抵达法国,薛福成上书朝廷,提出在华人聚集地开设领事馆,废除康熙年间颁布的出洋华人为叛逆的戒律。这些条文逐步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批复。薛福成到任后,开始处理大量积压案卷,在伦敦查阅文案时,薛福成发现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有关中国与缅甸之间如何划界。过去缅甸是清帝国的纳贡国,每十年上一次贡,云南和缅甸的许多土地受土司管辖,在缅甸被英国人控制以后,双方领土一直没能确定;薛福成发现英国人有意模糊界限而每一年都将界限向云南推进,不断蚕食中方领土。薛福成立即上报朝廷,要求开始谈判。
采访:徐志均
薛福成发现了这个情况以后 就按照万国公约 公约上面有关两国边界划定的条款某些规定 就据理力争同英国进行谈判 因为边界上面 历史上没有划定的 肯定它有一种历史的渊源
英国人采取了拖延战术,因为一任公使只有四年。薛福成洞察到英国人的动向,同时不断派人到云南调查。英国人也不断向清廷施压,要求更换谈判对手、更换谈判地点;都未能成功。1894年3月1日,薛福成身穿朝服,头佩顶戴花翎,乘马车来到唐宁街10号;郑重地在《中英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上签字盖章;两个月后,薛福成离任回国。
采访:徐志均
薛福成要回来的土地 一共有大约800平方英里的土地 不小的 而且一些很重要的山口 交通要道 关卡都要回来了
今天中缅边界基本维持1894年签订的界限;薛福成没能回到无锡,没能看到这座为他六十大寿准备的宅地;1894年他刚刚回到上海就病逝了,他的棺木在大厅上停放三天后葬于无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