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历史中国     魅力中国     今日中国         



[镇江] 《千年古街西津渡》2002-115


  编导:高跃 鲁潜 摄像:高嵩 高义刚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这是唐代诗人的《题金陵渡》。诗中的金陵渡,说的就是今天镇江的西津古渡。

  古渡始建于六朝,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它位于镇江市西边的蒜山山麓,最早当地人叫它蒜山渡。

  后来因为渡口在城的西面,人们将蒜山渡改名为西津渡。

  说到蒜山,也有一段三国时的故事。当年孙权、刘备联合,准备共同破曹。诸葛亮与周瑜在云台山上订下了火烧赤壁之计,这以后,人们就将云台山,称为了“算”山。

  采访:范然 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称研究会理事

  “西津古渡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军事渡口。那么在三国时期呢,驻有东吴的水师,它是由破山栈道形成的这么一个渡口。那么到隋唐时期,这里不仅有军事渡口的性质,而且,特别是隋炀帝开凿了江南运河以后,长江跟京杭大运河的交会点。这里也成为一个商业,就是大江南北商业物资的重要的集散港口。在隋唐时期,这里就开始繁华起来。所以也就形成了我们西津古渡这么一条街道。”

  在古街的入口处有五十三级台阶,又称五十三坡,取自佛教五十三佛,五十三参之意。沿坡而上有多道券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石刻清晰可见。因为是依山而建,整条古街呈坡形弓状,长半里有余,路面用石条铺筑。如今随着长江江道的北移,当年的渡口以名存实亡。只留下石条坡道上的独轮车辙印,记录着古渡的历史。记录着老街上曾有的过去。

  老街上的建筑,多含有宗教色彩。这座石塔,是江南唯一的过街塔,塔上有昭关两个大字。塔高6.39米。塔的造型是元代喇嘛教所特有的佛塔风格。人们希望着在佛塔下通过时,念声佛号,就算是礼佛参拜,就能祈求平安了。其实,西津渡在宋代以前就建有观音洞和天妃庙了。元代,人们又在古街上修建石塔,不仅是在营造一种佛教氛围,更是为了祈求保佑渡船的平安。

  采访: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称研究会理事 范然

  “相传在秦汉时期,这里的江面有40里宽。到了唐代江面还有20里宽,西津渡江阔浪险,所以唐代诗人孟浩然就写过《扬子津望京口》,这首诗就说:‘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唐天保年间,这里有上百艘民船被大风刮得沉江。那么明代万历年间,有上千艘漕船被大风吹坏。所以这里从宋代开始,就设立了义渡和救生会。”

  这里就是当年救生会的旧址。观音也罢、天妃也罢,都制服不了长江的狂风恶浪。为了求助遇难的人员,打捞遇险的船只,西津渡设立了义渡局,救生会,还辟有义渡码头。创建之初,救生会是由官方开办的,到了元朝是官、商合办。清代救生会完全改为了民办。这种红船就是当年水上救险的专用船只。距镇江地方志记载,清代这里有一户姓蒋的人家,一家七代人,一百四十年来开办救生会。不仅救险,还免费渡穷人过江。由于镇江人的义举,后来武汉、南京、芜湖、南昌等地也先后成立了救生会。

  采访: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称研究会 理事 范然

  “西津古渡,它既有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也有我们祖先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这里还有善良人性的承传,所以我们这里市委、市政府高度的重视,把这里作为一个历史的街区很好的保留下来。我们要把这里建成一个中国古渡博物馆。”

  从春秋、秦汉、到三国,西津渡一直是重要的军事要津和交通渡口。隋唐以后直至明清它又是江南漕粮、贡赋、丝绸等物资北运京师的重要港口。只是在一百多年前,西津古渡才完成了渡口的历史使命,留下了这条古渡老街。

  今天的老街,依旧风貌独特,民房古朴。漫步在老街的石板路上,你会感受到这里的民风依然纯朴,这里的生活依然宁静、平和。人们生活在祖先留下的老房子里,守望着西津渡古街,这条历史与文化的长廊。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