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高跃 鲁潜 摄像:高嵩 张巍
镇江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西邻南京,东接常州,北与扬州隔江相望,城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水,1983年镇江升为省辖市,下辖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丹徒县、京口区、润州区,全市总面积3843平方公里,人口260万。
也许始皇帝断得了山岗的王气,改得了地方的名字,但滚滚长江水还是奔流着向东,在下游一片丘岗地带的南岸托浮起了一个城市——镇江。
镇江市就这样“三面翠环起伏、一面大江横陈”,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千百年来享有着“城市山林”的美称。
这三座山,金山、北固山,焦山都是在镇江的市区内。三山鼎立,临江相望。站在中间的北固山上,东可望见焦山,西可遥看金山。
在镇江的山水间,还留存着一连串的符号,这些符号就是镇江从西周到今天的各种称谓。它们是这个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
1956年,镇江大港聂家村的农民在犁地时,犁出了一批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其中的一件青铜器,器底内铸有铭文。保存下来的有120个字。记述的是公元前1000多年时,周康王为宜侯封地的史实。这个礼器称为“宜侯矢(zhi)簋”。经郭沫若等学者的考证,宜是镇江在西周时期的古地名。到了东周,这里又有了朱方,谷阳之称。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后,曾五次出巡。其中一次东巡到达镇江时,秦始皇听风水先生说,朱方有天子气,便从西北调遣了三千名身穿赭红色衣服的劳役,凿断了这里一座叫京岘(xian)山的山脉。从此,这里被改称丹徒。传说,这“丹徒”就是为那三千穿红色衣服的人而起的。
东汉末年,群雄纷起,天下大乱。南方的孙坚、孙策父子崛起于江东。苦心经营多年后,传至孙权时,已拥有了当时包括镇江在内的江南大片领土,号称“东吴”。
为了与曹操抗衡,从战略考虑,孙权的慧眼相中了长江之滨的镇江。这里即是防敌的前沿城镇,又是护卫东吴腹地的屏障。同时还是长河与运河交汇处,重要的水路枢纽。
公元205年,孙权将东吴的统治中心移到了镇江。并在镇江东侧的北固山与鼓楼岗一带筑城,名为子城,又称铁翁城。那时的镇江被叫做京口。
采访:铁翁城现在可以明确的说就是在这里,史书上这样说,就是这个吴大帝孙权造铁翁城,城的周长是632步,开南西两个门,那么换算成现在的话,就是相当于1000多米长这样一个范围吧,那么考古的发现也应证了历史的记载是正确的。
历史记载东吴留下的都城有三座,南京的石头城,湖北的吴望城,和镇江的这座古城。后人之所以叫它铁瓮城,是形容它的坚固。有固若金汤的意思。
采访:镇江古城考古所名誉所长刘建国
“这个山的山体的外侧,用夯土加筑,然后外面再用砖墙砌护,整个的高度大概有25米高,它有一个特点是依山而造。”
铁瓮城的建造成为了镇江建城的开篇。今天我们虽然无法看到它当年的容貌,但仍能想象出它昔日的辉煌。
采访:江苏大学副教授笪远毅
“镇江就在吴孙权建立的军事要塞的基础上,进而崛起成为一座政治、经济、军事的新城。”
采访:刘建国
“整个的1700多年中间,就是铁翁城一直是作为镇江的州、郡、府的官衙所在。”
江苏大学副教授笪远毅
采访:“后来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镇江的军事和经济地位的抬升,以及随着运河不断南下的移民,镇江进一步的膨胀,所以在唐宋的时候镇江又进一步的繁荣.”
采访:镇江古城考古所名誉所长刘建国
“后来到了唐代的时候,就是说这个城就开始跟六朝的时候,就把这个城池又扩大了有十里周长的一个六朝到唐的这样一个城垣了,所以就扩大了,那么到了唐代后期的话,在这个基础上,又进一步的向南,向西扩展的话,那就是形成了26里周长的这样一个镇江的一个古城了。”
唐代时镇江称润州,当时的润州已成为浙江西道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唐代名相李德裕在润州做刺史时,此时的镇江,经济、文化繁荣,城市的规模也有长足的拓展。
1960年五月间,镇江北固山甘露寺铁塔塔基考古出土了大批唐代佛教文物,出土的碑刻文字证实,铁塔的前身是石塔,为李德裕所建,出土的佛舍利和部分灵骨,分别以金棺、银椁石函套装。
采访刘建国:“那么这个塔下面曾经出土了大量的唐代的金棺、银椁以及大量的丝绸织品,反映在唐代镇江当时润州的那样的繁荣的格局。”
唐代,镇江城的规模在古代历朝中是最大的,这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中得到了证实。唐代润州罗城周长二十六里,高九尺,它比之明清镇江城,周长大一倍,面积大三倍,这证明当时的润州以进入大城市之列。
镇江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宋代。1983年3月1日镇江成为江苏省的省辖市
江河之滨的镇江以自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运交通的优势,依靠漕运经济,成为国内较早的通商大埠之一。镇江水路交通枢纽地位的确立始于隋唐。唐“安史之乱”后,南粮北运逐渐成为定制,史称漕运。
镇江是这条漕运线上的重要中转口岸,也是历代封建王朝运输生命线上的咽喉之地。3000多年的时光,给予了镇江古城的一份厚重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