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武侯祠,要说什么留给的印象最深,大概要算是那遍布祠内的对联和匾额。武侯祠内现有对联35幅,而其中内涵丰富、涉及典故众多、影响最大的是治世名联“攻心联”。据说从唐朝起凡是来四川当政之人必到武侯祠拜谒此联。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国家领导人也都极为看重这幅对联。
武侯祠博物馆副研究员 梅铮铮:1958年3月7日,当时中央会议在成都召开。毛泽东利用休闲时间也到了咱们成都的武侯祠,也就在这个地方,观看这副对联,而且悟出了其中的深意。据说在文革中,他对到四川来工作的领导同志说:“你到四川去工作,你一定要到武侯祠去读这副对联。你读了这副对联,你就知道你的工作应该怎么做了。”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攻心联”说得是:用兵能攻心,反判就会自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人并不好战;不审时度势,政策或宽或严都会出差错,后来治理蜀地的人要深思。当年毛泽东主席叮嘱的刘兴元来到成都后便立即拜读了这副对联,现在这段佳话同“攻心联”的深刻内涵一起成为导游必讲的内容。
采访:我是医疗系统的人,现在对我们医疗系统可能有一些看法,我看了这个对联之后,我觉得要改一下吧。能攻心,我觉得要和病人交心,能交心则所有的疑虑就会自消的。我们大夫用药,并不是纯粹要赢利。对后面这个联我的理解是,能审势,国家对我们怎么来要求,对我们怎么管理也要审时度势,这样的话才能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正是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二人都能够审时度势,知人善用,也才有了“三顾频烦天下计”和“桃园三结义”这样留传后世的佳话。撰写“攻心联”的清代人赵藩原本是笔谏当时四川总督的。
武侯祠博物馆副研究员 梅铮铮:1902年,成都的反清运动风起云涌,而且义和团在此地也是波澜壮阔。当时的成都总督岑春煊为了镇压这些反清运动,采取了严酷的政策。而且对当时的起义领袖,叫做廖九妹,老百姓都称她为廖观音。这个人在民众中有很好的口碑,但是岑春煊把她抓住以后,很快就把她杀掉了。赵藩就认为岑春煊此举不利于统治,不利于清政府统治。因此他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就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攻心联”是有典故的,它的上联与当年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有关。当时诸葛亮采取了良将马谡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建议。
严厉与宽大为怀的心战战术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诸葛亮的南征成为少数民族归顺的一个成功范例。但与马谡不一样的是,用心良苦的赵藩虽为岑春煊的老师,但也因联招事,贬为县令。
武侯祠博物馆副研究员 梅铮铮:这个下联呢,它用的就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这样一个典故。这个典故说的是什么呢?说当年成都在诸葛亮他们占领以后,诸葛亮为巩固蜀汉政权,就召集了一些人,准备制定蜀地的法令,但是以法正为代表的当时刘焉、刘璋父子的治理下,经过了20多年,实际上当时已经是官员腐败、文法羁縻、君臣之道渐已陵替。就是说很大程度上已经出现了一片混乱,所以诸葛亮认为如果我们再继续延续这种缓刑弛禁的方针政策,无疑于雪上加霜。
忠臣良相诸葛亮虽然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但却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人敬仰。“攻心联”在问世的100年里,也以它丰富的内涵成为国内外治国、治军、为人处世和治家教子的重要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