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信贷目前在中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农村信用社通过评定信用村、信用户的方式发放给农户的小额贷款,另一种是按照国际认可的孟加拉模式发放的小额贷款,后一种模式被称为GB模式。今天,在中国小额信贷国际研讨会上,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与央行在小额信贷这一问题上出现了不同意见。
今天的研讨会上,几乎云集了所有目前在中国进行GB模式小额信贷的机构。这种起源于孟加拉的小额信贷模式与我国农信社开展的小额信贷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农信社发放的小额贷款属于商业运作,一般不会发放给最穷的农户,而GB模式的小额信贷则专门针对这一群体发放小额信贷。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与国务院扶贫办公室政策法规司司长刘福合同台发言。戴根有认为,我国小额贷款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几千万农户在过去几年中从小额信贷中获益。
但刘福合接着发言时却指出,农信社的小额贷款并不能帮助最贫穷的人口。GB模式的小额贷款更适合贫困户,但GB模式的小额贷款在中国放贷规模几年前是30亿元人民币,而目前只有三到五亿元人民币,真正可以扶贫的小额信贷款正在萎缩。
刘福合分析原因,认为一个是央行控制风险的需要,另一个是金融机构转制过程中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只能放弃了对扶贫的责任。银监会和中国农业银行的代表接下来表示,金融机构在追求商业利益时的确无法兼顾到扶贫。
对此,戴根有认为,金融监管的核心是监督存款机构,对于一些组织拿自己的钱发放贷款今后可以放得更开一些。将来可以允许更多的非金融组织参与小额信贷的经营。而刘福合则认为,农信社小额信贷需要与GB模式结合起来加以改造。
国务院扶贫办公室政策法规司司长刘福合:“农信社小额贷款到达率不高,我们正于央行,会同国务院研究改造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