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东望黄海,西襟黄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济南,以拔地能天之势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可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是融自然与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世界名山。
泰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特点是山体雄伟,地质古老,历史悠久,古迹遍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泰山具有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作为国家直接管理并接受君主帝王亲临祭祀的神山圣地也有连续三千年的历史,渗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风格独特的美学价值,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泰山遗产即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1972年联合国教科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条款,1975年生效。其目的在于通过国际合作,更积极有效地保存和保护对全人类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使在人类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建筑、古遗迹、古代艺术创作、天然名胜、自然景观和遭受绝种威胁并严格划定的动植物栖息地等免遭毁灭的危险。这是教科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制定和实施的一项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准则性文件。它在保护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公认。迄今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项遗产被列入了“世界遗产清单”。1985年11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承认了《公约》,我国成为《公约》的缔约国。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联合国教科组织全国委员会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推荐了中国首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清单。1987年12月7日至12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法国巴黎召开第11届全体会议,批准包括中国的泰山风景名胜区、长城、故宫、敦煌石窟、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和北京猿人遗址等在内的分布于世界各国的41外文化及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清单”。从此,泰山屹立于世界产之林。
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据近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泰山周围自远古时是繁衍的中心地带之一。沂源奥陶纪石灰岩洞穴遗址内,有旧石器晚期的少女臼齿其特征较北京猿人进步,故称“智人牙齿”。泰山南麓大汶口遗址和北麓的龙山城子崖遗址均属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研究母 系氏族社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和产生、国家的兴起、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百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相当于炎黄时期,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则相当于尧舜禹时期。我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有伏羲、黄帝、舜、颛顼等4人出生于泰山周围,7个建都于泰山周围,所以王国维说:“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大之虚在陈(今河南淮阳),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今河南偃师)。”自伏羲至炎帝、黄帝、颛顼等华族均发祥于泰山。黄帝生于曲阜燕北的寿丘,活动于泰山周围,《韩非子·十过篇》载,黄帝曾令鬼神于泰山之上。《黄帝玄女战法》说,黄帝曾于泰山之上接受女兵法;黄帝战胜蚩尤后曾为“泰山之稽”。
近几年对城子崖遗址的继续发掘与研究,验证了部分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和夏商周上古三代城址的发掘,证实了《吴越春秋》所载尧舜时期的”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是比较可靠的。东夷人高大无比善射弓、后异射日、蚩尤首先将铜兵器用于战争、少昊之子把弓用于战争传说,均在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遗址中得到了证实。因此,泰山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三皇五帝活动的结果。
夏商周时期,禹的祖先是黄帝和颛顼,泰山东侧的蒙山,又名东泰山,是夏族的发祥地,一直被三代祭祀。商代的“相土之东都”建在泰山脚下。周天子封长子伯禽于泰山之阳建立了鲁国,封贵戚姜太公到泰山之阴建立了齐国。春秋战国时,齐桓公在泰山会盟诸侯,一匡天下;沿泰山分水岭建千里长城以为防线。
泰山,由于地处祖国东方,东方是太阳出升的地方,按五行属木,四时属春,五常为仁,八卦为震,星宿为苍龙,所以泰山被古人视为紫气之源,吉祥之地,神灵之宅,万物发育之所,成为天的象征,神的化身。于是凡是所谓“受命于天”的帝王,为答谢天帝“授命”之恩,便要到接近天庭的泰山之巅积土筑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而后再到泰山前接近地祗的梁父、社首、蒿里、云云等小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热能地,这就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泰山封禅大典。一代帝王如能登封泰山,即被子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标志,皇帝本人俨然也成了“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了。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引《管子·封禅篇》:“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记述:“百王太平,升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夯土台基)可见者七十有二,纷纶漂灭者不可胜数。”古籍载,黄帝狩泰山时,大象驾辕,六龙拉四,尤在前开路,虎狼在后护卫,群鬼列侍保驾,从神簇拥陪行,风伯扫除,雨师洒道,蟒蛇伏地凤凰覆其上。《封禅书》又开车,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颛顼、帝喾、尧、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会稽(即今蒙山),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社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中国最早的图象文字“”,唐兰先生释为“炅”,上为日,中为火,下部是山。就明五千年前的先民们就在泰山烧柴祭日,后来发展为封禅大典,成为大统一、大融洽合、大团结的象征。
关于封禅活动真正有据可查的始于《史记》,它较全面而翔实地记载了秦汉封禅。秦始皇、秦二世、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清乾隆等接踵登封告祭,刻石纪功。其中汉武帝8次东巡登封,乾隆帝11次朝拜泰山。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又因封禅告祭被抬到与天帝相齐的神圣高度。所以郭沫若在《读随园诗话札记》中说:“所谓东方主生,帝出乎震,于是泰山便威灵赫赫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封禅,也就是向泰山朝拜。比帝王还要高一等,因而也不敢藐视泰山了。”他们为宏扬“君权神授”,便大兴土木,刻石纪功,留下了大量的遗址、遗迹、遗物。
泰山宗教源远流长,土生土长的泰山神祗与全国性的道教和世界性的佛教共荣共存,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进一步充实了大统一、大融合、大团结的泰山精神。
远古时,人们称泰山为“大山”、“太山”、“西太山”。由自然崇拜渐渐演变为人化的山神崇拜,泰山神成为天地相交、阴阳更替的代表,从而又孕育出柴望与封禅。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东封泰山时,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东封泰山时,经东方主生而晋加为“仁圣天齐王”,大中祥四年(公元1011年)又升为“天齐仁圣帝”;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再次加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把泰山神的一切封号去掉了,但是东岳大帝的称呼仍继续沿用,明人许仲琳在所编《封神演义》中,让姜子牙封周朝武将黄飞虎任东岳大帝之职:“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方许施行。”自汉代出现“泰山治鬼说”之后,泰山神即掌管天下生杀大权,古帝王降禅之坛,一变而为阎王殿。唐代学者颜师古注《汉书》中“上帝禅高里”之句时言:“高里山在泰山前麓,是鬼魂之地。”高里山又名蒿里山,《蒿里》是古人送葬的歌名,蒿里山上有阎王殿,设75司,以为追逮收捕,出入死生之所。
自宋真宗封泰山后,泰山神由兴而衰,随之泰山女神碧霞元君渐渐取而代之。到明清时,她竟然成了“庇护众生,灵应九州”的泰山女皇了,封禅大典一变而成为广泛性的民间信仰活动,帝王朝拜之山成了善男信女的山。秦始皇东封泰山时,在岱顶发现了一个女石像,封为“神州姥姥”;宋真宗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宋代李谔在《瑶池记》中言:当年黄帝建岱岳观,遗七玉女到昆仑山迎西王母坐岱岳观,泰山玉女就是七玉女中修道成仙的其中之一。明代万历间《太上老君说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妙经》载:泰山玉女是西天斗母神精运元气的化身,在泰山修炼年久,得道成仙,被天神敕封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永镇泰山,助国裕民,济厄救险,赏功伐罪。自秦汉之后,朝拜泰山女孩子神的民间宗教活动愈演愈烈。苏辙在《岳下》诗中有“四望,如一长绢,自山趾上至绝顶;又似聚百斛萤虫于囊,光熠熠而闪。问其故,为士女元君者,手持灯鱼贯而下。”明清时,泰山老母灵应昭昭,震慑神州,元君庙遍及全国各地。清初孙承泽所撰《天府广记》:“京都有有碧霞元君庙五处,香客云集,烟雾终日缭绕;都人最重元君祠,每月初一和古五,士女云集。”冯玉祥先生隐居泰山时所著《读春秋左传札记》中说:全国2000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里都有泰山行宫(即元君庙)。
随着封禅的兴起及泰山神祗发祥,道家僧侣纷至沓来,或创寺庙,或穴岩洞,藏修憩迹,传经布道,遂使泰山宫观林立,古刹掩映。冯玉祥先生曾查阅清代《泰山志》和《泰山县志》,泰山上下的寺庙夫计200多处。佛教自前秦蔡健皇始元年(公元前351年)传入泰山后,高僧朗公便与曾被蔡坚皇帝赐号为“安道先生”的泰山道士张忠结为好友,“为林下之契,每共游处”,共同在岱阴传经布教:一个窟居岩石穴,向弟子传授导养之法;一个大建房舍,上下诸院十有余所,长廊延袤千有余间“,开他泰山道佛共存共荣、取长补短的独特宗教风格。继而儒家学者、文人墨客也相聚于泰山,或登山东省览胜,或隐居苦读,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颂岱诗文。孔子赋《邱陵歌》、杜甫有《望后》。《庄子》曾云:“一十二代君王登封泰山留石刻一千八百处”。今存历代碑碣和摩崖刻石2300多处,著名的有《秦泰山石刻石》、《无字碑》,汉《张迁碑》、《衡方碑》,晋《录夫人碑》,北齐《金刚经大字》,唐《双束碑》、《纪泰山铭》等。
风格独特殊性的美学价值
北京大学哲学系杨辛教授曾多次考察泰山,著有《泰山美学考察》,开创了泰山现代美学的研究,对泰山美学考察、总结构成泰山主要自然特征”雄伟“的诸因素和历史文化对泰山自然的整体艺术构思及多方成的渗透影响,使美的感受不断推向高峰。对泰山的审美,历史上曾经历过“自然崇拜”,“比德”和“畅神”三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和科学的结合是必然的。在风景欣党中结合智势。杨辛的泰山诗:“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呐风云。海天为怀,华夏之魂。”是对泰山美学的高度概括。
泰山历经几千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中国山岳风景的典型代表:即以富有美感的自然景观为基础。渗透着区域综合性的人文景观。根据中国传统的山水观,把富有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同悠久的历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的泰山风景美的特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遗产协会副主席卢卡斯先生于1987年5月来泰山考察后,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了,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上开阔了眼界,这是中国对世界人民的巨大贡献。”“世界遗产具有不同的特色,要么是自然的,要么就是文化的,很少有双重价值的遗产在同一个保护区内,而泰山便是具有双重价值的遗产。这意味着中国贡献了一件独一无二的特殊遗产,它将使国际自然保护协会的委员们大开眼界,要重新评价自然与文化教育的关系,从而开括了一个过去从未做过,也从未想过的新领域。”1988年4月益教科组织派文物考察团考泰山,重审了卢卡斯和观点,命名泰山为世界是九大综合遗产这首。
泰山风景名胜区是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泰山的美学从事主要体现在自然景观美、人文景观美和自然与人文融合而成的山体高大及表形的的雄伟。其自然因素首先是主峰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侧,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平原和丘陵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具有通天拔地之势。尤其是南坡,景观更为雄壮:山东省势陡峻,主峰突兀,山峦层层叠起,群峰拱岱,形成“一鉴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其次,泰山山脉绵亘200多公里,基础宽大,形体集中,使人产生安稳感和厚重感,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就是上述自然特征在人们心理上的反应。
泰山除了从总体上和宏观上具有雄伟壮丽的特征外,还蕴藏着奇、险、秀、幽、奥、旷等特点。斗母宫东溪内的三潭叠瀑和西溪长原地桥下的龙潭瀑布可谓“雄中藏秀”,岱顶舍身崖和岱阴天烛胜境可谓“寓险天雄”,扇子崖、龙角山、莲台山、龙洞山是“险中有奇”,而岱阴后石坞、佛爷寺、灵岩山、五峰山、桃花峪则是旷达幽绝、深奥无穷的“无仙洞府”。泰山多松柏,增加了泰山的庄严;多挺立于悬崖绝岩之上,万杆擎云,层层叠叠,大有壮士披甲和万众夹道迎客的气势;后石坞的怪松,毗连似海,松涛大作,化雾生风,惊险幽绝;中溪盘道两侧,古柏参天,蔽荫似洞,使长谷蔚然深秀。泰山云雾更是呼风唤雨,变幻莫测,使峰峦静中有动,时隐时现,神秘无穷。
泰山的人文景现美,是反映一切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相融合的人为因素。人文景观主要包犄建筑物、构筑物、石刻及道路等,其创作是根据地形特点和封禅、游览、观赏、宗教告示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的;其布局重点是从祭地的社首山(即今蒿里山东侧,建国后因凿石而毁)至告天的玉皇顶,约在10公里的登山盘道两侧,把整个泰山作为完整的自然空问,进行了整体构思。在这条景观带上大体分为三重空间:一是以泰安城为中心的人间闹市;二是以城西南过奈河桥至蒿里山为阴曹地府;三是以城北岱宗坊为起点,沿长达5800多级的天梯盘道直至岱顶天庭仙界。
泰山与泰安城是山城一体,城是因帝王封禅和黎民百姓朝山进香及游览观光发展而成。岱庙是泰安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轴线从城区南门开始,经通天街延伸到岱宗坊,然后与天梯相接,使山与城不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筑空间的序列上形成一体,从空间序列看,是按登封活动的程序资助第展开,贯穿着一促由人境到仙界的过渡阶段;痤地形上看,是由缓坡、斜坡直至陡坡,人们由低到高。步步登上天庭;从建筑规模上看,是由严整到自由,因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异;
从意境上看,是由人间帝王宫殿上达苍穹,渐入佳境;再通过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的漫长盘道为连接,形成了一条极为壮观的封禅祭礼序列景观。
泰山古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巧妙地借用自然地势,以人工之力加强和美化自然环境。其一,在位置的选择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断层陡峭之势,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游人沿中溪而上,人在谷中而行,属于封闭型自然景观,渐至岱顶才豁然开朗;对祭天活动来说,前奏长,对比强烈,造成步步登高、引人入胜和扣人心弦的心理状态。其二,在建筑单体或群体位置的选择与建筑结构的设计上,既有跨道而建的门户建筑,又有登山转折处的导向性建筑
;即有临溪而建的赏罚分明景建筑。也有半山悬挂的宗教建筑;同时,还有耸立于岱麓和岱顶的金碧辉煌的祭祀建筑群。其三,从建筑结构、材料、装饰及以庭院为单元的群体组合上,都能适应地形环境多变的要求,充分体现因景而设、因境而建的特点。另外,有一些寺庙和书院,建于深山密林之中或青峦秀水之间。这些建筑因功能不同,对环境的选择也不同,不同的环境对建筑造型的要求也不不一样,这就需要在二者之间以耱默契。如岱顶南天门的位置选择和建筑形象的创作上,则是人工借自然之势,自然又凭人工之力的杰作。泰山西北麓的娄敬洞山,是人工借助岩洞洞口的险要之势,筑室为老君堂、三清殿、仙姑庙等,使寺庙悬挂于半山云雾之中,主自然岩洞有了生机。
泰山古建筑的造型艺术,不仅在建筑与绘画、雕刻、山石、林木浑为一体,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顺应大自然的建筑典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象去协调和加强自然美,去表现和深化自然环境。
泰山碑刻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珍品,是天然的书法展览。它们都是因事而立,因地而书,因景而刻,因石而制,赙景交融,点缀风眩。其文字,既有洋洋数千言的长篇巨制,也有一字之惊;既有帝王御言,也有黔黎之说。其形式,既有龟趺螭首、精雕细磨之作,也有粗犷片石之刻。其书法艺术,既有真草隶篆,也有四体揉融;既有如斗大字,也有蝇头小楷;既有古拙若痴者,也有龙飞凤舞者;既有大家手笔,也有石工之书。真乃瑰丽多姿,琳琅满目,把泰山妆扮得更加庄严典雅。
|